美国的故事(180)- 失与得

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的第一个任期(1885 -1889)一点也不平静,否决权用了414次,金银之争吵得不可开交,公务员制度改革得罪了一大堆人。但克利夫兰不在乎,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然而,他的“硬汉”形象在1886年6月2日这一天变得柔软,因为,这位资深单身汉要结婚了。冷冰冰的白宫秒变喜气洋洋的婚礼现场。在此之前,白宫已见证了8次婚礼。迄今为止,一共有19场婚礼在白宫举行,其中的18次是为总统的子女、亲戚、朋友办的,只有这一次的新郎是总统本人。克利夫兰至今仍然是唯一在白宫结婚的总统,此前的约翰·泰勒(John Tyler)和此后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两位总统虽然是在任上结婚的(二婚),但婚礼不在白宫。

做为第二个入主白宫的单身汉,克利夫兰没有像前总统詹姆斯·布坎南那样将单身进行到底。那位使克利夫兰为之倾倒的女孩是弗朗西丝·福尔松(Frances Folsom)。说起来,克利夫兰与福尔松家渊源极深,他与弗朗西丝的父亲奥斯卡·福尔松(Oscar Folsom)是好朋友,弗朗西丝刚出生时克利夫兰就见过襁褓中的她,还送给她一个小摇篮做礼物。弗朗西丝11岁时,父亲去世。做为好友和律师,克利夫兰成了福尔松的遗嘱执行人,负责管理福尔松家的债务并为弗朗西丝和她母亲提供经济来源。对弗朗西丝来说,克利夫兰似乎一直是父亲般的存在,直到1885年6月弗朗西丝和母亲拜访了白宫后事情才变得有些微妙。这次拜访让克利夫兰对弗朗西丝一见倾心,他突然意识到,他看着长大的女孩已变成妩媚动人的女人。弗朗西丝从小到大看克利夫兰时眼里只有崇拜,如今,崇拜变成了爱。秘密订婚一年后,21岁的弗朗西丝与49岁的克利夫兰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她是第一位在白宫结婚的第一夫人,也是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

率真、随和、充满活力、受过高等教育的弗朗西丝立刻赢得了美国人的喜爱,为固执又有些死板的克利夫兰平添了许多亲和力和人情味,她在社交活动和公共场合展现的开放、坦诚的态度彰显了新时代美国女性的自信和担当。媒体对克利夫兰家庭生活的好奇和关注无形中提高了克利夫兰的声望,但这不意味着他能顺利地连选连任。事实上,克利夫兰的一系列保守主义政策正引来激烈的反对声。他拒绝帮助南方的黑人;漠视印第安人的权利;敦促国会通过“斯科特法案”(Scott Act)扩大了“排华法案”的效力,规定拥有永久居留权的中国移民只要离境便不得重返美国,导致2万到3万华侨滞留中国。总之,他的政策对底层民众不算友好,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又让他失去了一部分“民主党”领袖的支持。尽管克利夫兰中规中矩的统治非常有效,他的清正廉洁更远胜他的“共和党”前任们,但当1888年大选来临时,再次得到“民主党”提名的克利夫兰一点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共和党”推出来跟克利夫兰竞争的是“红四代”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哈里森的祖先是新大陆最早的移民之一,1630年就从英国来到弗吉尼亚。殖民地时期,哈里森家族是弗吉尼亚的名门望族,也是政治世家。他的曾祖父本杰明·哈里森五世(Benjamin Harrison V)是在《独立宣言》上签名的建国国父之一(参看《美国的故事(34)- 生于7月4日》),当过弗吉尼亚州州长;祖父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是第9任美国总统(参看《美国的故事(110)- 意外》);父亲约翰·哈里森(John S. Harrison)当过两届联邦众议员。根红苗正的哈里森1833年8月20日生于俄亥俄州,在俄亥俄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在那里娶妻生子,在那里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

1854年,哈里森带着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他的法律业务渐入正轨,他也开始参与政治。受家族传统的影响,倾向于“辉格党”的哈里森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继承了“辉格党”大部分观点的“共和党”,反对奴隶制,反对分裂。“内战”开始后,哈里森应印第安纳州长之邀在家乡招募了一个军团,被州长任命为上校,带着他的人马奔赴战场。他们加入了威廉·谢尔曼将军的部队,在“亚特兰大战役”中表现出色。在军中,哈里森从一个军事小白成长为坚韧、勇敢的领袖。他常在寒冷的冬夜为战士们送一杯热咖啡,不管战斗多么残酷、环境多么恶劣,他从不舍弃他的战士,永远与他们共进退。尽管他不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但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1865年,林肯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授予他准将军衔。

战后,哈里森的法律业务越来越成功,他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格兰特总统请他在诉讼中代表联邦政府,海斯总统请他担任联邦密西西比河道开发总监。1880年大选中,哈里森是詹姆斯·加菲尔德的关键支持者之一。同年,哈里森当选联邦参议员。在1888年6月的“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哈里森本来是没什么戏的,在17名竞争者中排第五。遥遥领先的是参议员约翰·谢尔曼(John Sherman),他八年前就想当总统,但最后选择支持加菲尔德(参看《美国的故事(176)- 改革》)。这一次,他看上去优势很大,但似乎遭遇了同样的阻击,尽管名列前茅,却无法得到所需的票数。代表们连投七轮票都无人胜出。于是,与以往类似的情况发生了。人畜无害的哈里森渐渐地成了各方妥协的人选,“共和党”领袖们也认为他的人品和家世足以与克利夫兰总统一争高低。在第八轮投票中,哈里森胜出,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

1888年大选的两党候选人可以说旗鼓相当,克利夫兰和哈里森的声望都不错,支持者都很多。两人胜负的关键在于四个“摇摆州”:新泽西,康涅狄克,克利夫兰的家乡州纽约和哈里森的家乡州印第安纳。两党争论的焦点在关税。“共和党”坚持高关税,深得北方工业发达州选民的心;“民主党”要低关税,反映南方和西部农业州的诉求。但克利夫兰在关税上的优势被打了折扣,因为他的货币政策(金本位)吓退了不少南方和西部人。四年前,克利夫兰横扫这四个摇摆州;这一次,他与哈里森平分秋色。克利夫兰赢得新泽西和康涅狄克,哈里森把他俩的家乡州纽约和印第安纳收入囊中(哈里森团队在印第安纳有作弊的嫌疑)。失去人口大州纽约对克利夫兰的打击是致命的。虽然哈里森得到的普选票总数比克利夫兰少9万张,但他得到了更多的选举人票,以233票比168票的优势获胜。“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又选出了一位“少数人的总统”(迄今为止,美国共有5位“少数人的总统”)。克利夫兰是第4位在大选中落败的现任总统(迄今为止,共11位现任总统在争取连任的大选中失败)。

输掉了白宫的克利夫兰和妻子一起准备着卷铺盖走人,弗朗西丝对丈夫的信心却一点也没少。她对白宫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让你们照看好这所房子中所有的家具和装饰品。四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来时,我希望一切如旧。”克利夫兰回归纽约,除了打理自己的法律业务就是与年轻的妻子拼命生孩子。他们一共有5个孩子,都是在克利夫兰卸任之后生的。离开白宫似乎让他重焕青春,为下一个冲刺做准备。

1889年3月4日,本杰明·哈里森宣誓就职,成为第23任总统。他是联邦政府的“世纪总统”,一百年前的今天,乔治·华盛顿宣誓就任第1任总统。还记得哈里森的爷爷就职时发生的事吗?威廉·亨利·哈里森在史上最冷的就职日之一(1841年3月4日)向他的听众做了史上最长的就职演说(8445个词)。结果,就职当晚就病了(很多人认为他是被冻病的),31天后去世,成了任职时间最短的总统。似乎是为了吸取爷爷的教训,本杰明·哈里森的就职演说很短,字数只有爷爷的一半。哈里森的任期静悄悄地开始了,他的整个任期似乎都是静悄悄的。后人总觉得哈里森平庸,主要是因为他的任期内似乎没有“大事”发生,他的性格又远不如克利夫兰强势和出彩。但实际上,哈里森一点也没闲着,他直接或间接推动的几项立法把“大事”都留给了他的继任者们。

既然关税问题是1888年大选的核心问题,哈里森自然要兑现承诺。保护性的高关税是“共和党”的不二选择。帮总统和“共和党”实现愿望的是来自俄亥俄的联邦众议员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麦金莱是未来的总统,他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讲,此时的众议员麦金莱是保护性关税最重要的代言人。在1888年大选中,“共和党”不仅赢了白宫,也赢了国会(第51届国会,1889 – 1891),为高关税扫清了障碍。1890年,国会通过了“麦金莱关税法”(McKinley Tariff)。10月1日,哈里森签字使之生效。税法把进口关税从平均38%提高到49.5%以保护本国的工商业和产业工人。资本家高兴了,农民实惨,它引起的反弹可想而知。这部税法也是“共和党”在1890年的中期选举中失利的原因。

税高了,联邦的财政收入自然也高,这就是哈里森要做的第二件事:花钱。联邦政府的财政盈余不是一天两天了。克利夫兰除了投资海军,从不在别处乱花钱,为此多次行使否决权,抠门抠到家(参看上一个故事)。哈里森正好相反,把花钱当成了历史使命。他也投资海军,但那不是重点。也许是他当过军人的缘故吧,他的政府最大的开销就是向退伍军人支付高额退休金,恨不得把政府所有的盈余都塞到退伍军人手里。短短几年国库就空了,效率还挺高。有乱花钱的政府就有乱要钱的骗子,这中间的糊涂账越来越多。即使哈里森本人比较清廉,选民们又开始闻到腐败的味道了。

第51届国会通过的最重要的法案之一是1890年的“谢尔曼反垄断法”,它正是由两次争取总统提名都失败的参议员约翰·谢尔曼起草的。谢尔曼也许天生与白宫绝缘,但他显然是最杰出的参议员之一,国会山才是他展现才华的舞台。哈里森总统的支持使法案变成了法律。“反垄断法”最著名一个案例是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分拆成了八个公司(参看《美国的故事(173)- 镀金年代》),它和后续的几个立法塑造了未来美国的工商业格局。

同一个谢尔曼推动国会通过了“1890年谢尔曼购银法案”,这是联邦政府对“自由白银”运动做的最大的妥协(参看《美国的故事(178)- 金银之争》)。“共和党“和哈里森本想用此法讨好西部的选民,确保下次大选的胜利,却没成想砸了自己的脚。敏感的美国人立刻嗅到金融危机的气息,反而让哈里森失去了很多本来支持他的东部选民。

其实,哈里森效率最高的工作是为联邦增加了6个州:北达科他(North Dakota),南达科他(South Dakota),蒙大拿(Montana),华盛顿(Washington),爱达荷(Idaho),怀俄明(Wyoming)。美国本土的独立州总数到了44个(其余地区仍然是美国领地,暂时不符合成为州的条件)。1890年,联邦军队在伤膝溪(Wounded Knee Creek)屠杀了300多个印第安人。“伤膝溪大屠杀”或“伤膝溪之战”是美国与印第安人自“内战”结束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从此,幸存的印第安人全部迁入保留地,他们再也无力反抗。在开疆拓土方面,哈里森还是很积极的。为了美国的商业和军事(海军)利益,他一直支持住在夏威夷(Hawaii)的美国人给当地政府捣乱,挑起反政府叛乱。1893年,哈里森开启了吞并夏威夷的程序。1898年,夏威夷成为美国领地(Territory of Hawaii)。

“麦金莱关税法”和“购银法”使哈里森政府饱受诟病。1892年,“民主党”第三次提名克利夫兰为总统候选人。于是,克利夫兰与哈里森再次狭路相逢。得失一瞬间,风水轮流转。这一次,命运的天平不再偏向哈里森。克利夫兰得到的普选票比哈里森的多40万张,最终以227票比149票获胜。然而,这次选举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克利夫兰也不是哈里森,而是“人民党”候选人詹姆斯·韦弗(James Weaver)。如前所述,“人民党”成立于1892年,由“绿背党”和“农民同盟”合并而成(参看上一个故事)。韦弗本是“绿背党”成员,此次代表新成立的“人民党”。“人民党”在选举中的主要诉求是双本位。韦弗的成绩出乎意料地好,他得到了4个州的22张选举人票。一个在大选开始前刚刚新鲜出炉的政党竟然表现得如此令人惊艳,“人民党”的能量不容小觑。

重返白宫的克利夫兰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他会怎样应付?请看下一个故事:危机。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7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80)- 失与得

  1. Garfield says:

    想探讨个问题, 一直很疑惑. 反垄断到底要反什么?
    利用自身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这个过程涉及比如腐败, 刑事事件, 也有相应的普通法去管. 如果是利用自身体量挤压竞争对手, 操纵价格, 或者影响其他行业, 这个应该是纯粹的商业问题, 归市场管, 不应该被干涉.
    所以一直不太明白他到底要反什么. 历次对反垄断法的使用共同特点都是, 倒霉的公司比较大. 但是对标准拆分时说: 大是不构成反垄断的.

    • Blueberry says:

      从法案的文字上看,它主要反对对上游和下游产业的控制,防止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后来有学者认为,反垄断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垄断也不一定意味着哄抬物价。今天,人们对垄断的认识已有不同,不像以前那样激进了。

      • Garfield says:

        针对上下游的控制, 这种东西我觉得是很难说清楚的, 努力的公司很容易达到这一点. 如果产品涉及专利, 垄断不起来才是问题(比如AT& T).
        价格垄断这个实在很难说啊, 感觉就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比如仙童公司刚完成商业化生产的集成电路, 全球都只有他有, 他是唯一的供货商, 价格说多少就是多少. 那这算不算碰上反垄断呢?
        不正当竞争, 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每件事都有普通法, 从这个角度看, 反垄断多余了.
        虽然我承认政府调节是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但是市场自己就可以承担这个责任. 还是以AT&T为例, 上个世纪他的越洋电话每分钟是很贵, 一般人也消费不起, 所以当时还有电报, 邮件. 只要公司想扩大收益, 就要从这些通信方式里面抢市场, 这里市场就完成了调节.

        谢谢

    • c says:

      我觉得
      1.垄断一旦形成,市场是完全管不了的。
      2.市场无法纠正垄断的时候,只能行政干预,否则垄断仅靠自管是不靠谱的。
      3.垄断带来巨大利润,这个资金受拥有者支配,可能最终影响力不仅仅再局限于纯粹的市场方面。所以不论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对待垄断都不会不管的,因为它不仅仅造成市场问题,还会造成其他社会问题。
      4.对垄断公司进行拆分是一个度量问题,实行时肯定要有一个标准。例如一个公司虽然对某一个产品领域形成了垄断,但是它明面上并没有明显的作恶行为,那么是不是它就不用进行拆分了呢?我们不知道这家公司背后是否真的没有作恶,只能说按照法律法规的某个标准来看,这家公司已经达到了必须分拆的程度,那么就必须要开展反垄断调查。

  2. zzz says:

    毕蓝姐,想要了解二战的历史有什么书籍材料推荐吗?

    • Blueberry says:

      有很多很好的关于二战的书(英文),我喜欢通过人物传记了解历史,比如丘吉尔、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希特勒、奥本海默等人的传记。David Kennedy 的Freedom From Fear 是比较全面的介绍从1929年到1945年的这段历史的书,它曾得过2000年的普利策奖。其实主要看你想了解到什么程度什么细节,人物传记往往能提供一些一般历史书没有的细节。

  3. 思念如燕 says:

    美国人真的是大惊小怪,1890年杀了300个印第安人就叫“大屠杀”了。60年后的中国人和平时期的随便哪个运动中,不死个几万人也没叫“大屠杀”的,叫艰难探索。

    • 姚之群 says:

      屠杀手无寸铁的人民叫恐怖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是右翼极端分子;杀人不见血的叫邪教,通常是左翼极端分子。右翼往往依仗武力赤裸裸的杀人,例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左翼通常采用道德审判杀人,例如宣判某个阶级是人民的敌人必须统统消灭。

      某人曾经讲,“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左的理论来自德国,左的革命发端于法国,在俄国达到高峰,在某些国达到巅峰。

      近代产生一种怪胎左右两手都很硬,史无前例。

      • Blueberry says:

        极左和极右都是灾难,人做为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陷入极端。但愿大部分人不会丧失理智,否则只能自取灭亡了。

        • 思念如燕 says:

          我觉得应该没什么“极右”,希特勒也是极左。右的定义在经济上是指自由市场一端,在政治上是指偏向个人自由,同时偏向恪守宗教戒律一端。而左的定义就是大政府高福利,强权一端。所以,希特勒完全就是左,跟右没什么关系,不知道为啥以讹传讹变成了右。

          • Blueberry says:

            也可以这样理解。反正只要走了极端,往往会形成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 happyyizhou says:

            极右是极端民族主义吧?希特勒搞得种族主义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呀,希特勒当然是极右。日本军国主义,各种种族屠杀,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都是极右民族主义呀!

      • c says:

        极左极右看上去都是应该怪德国人,但我觉得最终应该怪法国人,要不是他们纠结于该多一点“平等”还是该多一点“自由”,人类就没这些事情:p
        “博爱”倒是左右双方都赞同的,那么当时开会的时候就不应该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大家应该求同存异的提出“博爱、博爱、博爱”的口号哈哈。

        • Blueberry says:

          自由和平等从来都是矛盾的,只不过有时显得更和谐,有时显得更对立。所有的政府都在企图平衡这俩的关系,搞得好,大家的幸福感就强一些;搞不好,有人就会受伤害。这也许是永恒的难题。

    • Blueberry says:

      美国历史上的“大屠杀”好像都是这样的,比如,1770年的“波士顿大屠杀”或“波士顿惨案”,一共死了5个人。可能是因为人口少,死几个就是不得了的事。要是真死上几万,恐怕就没人了。

    • happyyizhou says:

      屠杀300个印第安人,你竟然说大惊小怪,你的同情心在哪里。这当然是大屠杀啊!300个人啊!美国人屠杀过印第安人,这是客观事实,美国已经承认也道歉了。现在在说美国,不要去碰瓷别的话题。

  4. Jia says:

    “有乱花钱的政府就有乱要钱的骗子”, 哈,现在的美国正是如此!乌克兰是个典型的无底洞,而拜登政府则打了鸡血似的大撒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