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97)- 门罗主义

虽然“1812年的战争”打得很难看,但经过战争洗礼的美国人显然变得更加自信。在战争正式结束仅仅三个月之后,1815年5月,连口气还没来得及喘的麦迪逊政府就派海军名将、“美国号”舰长史蒂芬·德凯特将军率10艘军舰远赴地中海,打击阿尔及利亚海盗,开始了“第二次巴巴里战争”(还记得“第一次巴巴里战争”吗?)。美国海军连皇家海军都不惧,收拾几个海盗还不跟玩儿似的,几个月之内就把海盗们打服了。1816年,阿尔及利亚与美国签约,释放所有的美国和欧洲各国人质,赔偿一万美元,保证永不再犯。欧美从此结束了每年向巴巴里国家交“岁币”(保护费)的历史,美国获得了在地中海的自由航行权。麦迪逊从杰斐逊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被内忧外患折磨着的国家,他交给门罗的是一个海晏河清的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门罗会安享太平。一旦外患消失,门罗的“大陆野心”立刻膨胀。这一次,他盯上的是美丽的佛罗里达(Florida)。

佛罗里达半岛是欧洲探险者最早到达的北美土地。1513年,西班牙人胡安·庞斯·德·里昂(Juan Ponce de Leon)把这个地区命名为“佛罗里达”(La Florida),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Land of flowers)。此后,西班牙人不停地移民至此,佛罗里达也就成了西班牙在北美的殖民地。1763年,英军占领佛罗里达,这里成了英国的地盘。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又把它还给了西班牙。那时候的佛罗里达比现在的佛罗里达州大得多,包括东佛罗里达(今天的佛罗里达州)和西佛罗里达(今天的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的一部分),共大约50万平方公里。

东、西佛罗里达东临大西洋,南望加勒比海诸岛,西靠墨西哥湾,环抱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新奥尔良,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1803年,门罗作为总统特使与法国谈判“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他心中的路易斯安那是包括德克萨斯(Texas)和西佛罗里达的。西班牙当然不干。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西佛罗里达从此成了美国的盘中餐,被一点一点地蚕食。1810年,一些不满西班牙统治的人宣布“起义”,成立“西佛罗里达共和国”。结果,没俩月就被美国控制了。此后,因“1812年的战争”爆发,麦迪逊总统不想树敌太多,一直没明确宣布西佛罗里达为美国所有。现在,门罗总统和他的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看着东、西佛罗里达,口水简直止不住,不吃了这块肥肉真对不起自己的好胃口。

也不能怪美国太贪婪,主要是西班牙不争气,放着一块好地方却无力管理,搞得跟无政府似的。海盗、罪犯、跨国大盗、印第安人、拉美的革命者、逃跑的黑奴、奴隶贩子、恨美国的人,全往佛罗里达跑,有些是为了逃避压迫,有些是为了逃避正义。这就给了美国人找茬的口实。1817年12月,门罗让战争部长约翰·卡尔霍恩给田纳西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带兵去佛罗里达北部打击一些专给美国捣乱的人(主要是印第安人和逃跑的黑人奴隶),但不许进攻西班牙的军事要塞。卡尔霍恩大概想鼓励杰克逊一下,告诉他“不获全胜不要退兵”。这话算是惹祸了。也不知道是门罗没说清楚,卡尔霍恩没传达清楚,还是杰克逊没听清楚,反正命令到了杰克逊耳朵里就变成了“占领整个佛罗里达!”

杰克逊是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别说有命令,就是没命令他也照样干。他和门罗交情匪浅,太了解门罗的野心了,用不着藏着掖着。他在给门罗的信中说:我六天就能拿下佛罗里达!门罗收到这封明显违反命令的信后却保持沉默,没有纠正这位无法无天的将军。但同时,他也明确告诉杰克逊,他想“买”佛罗里达,而不是军事占领它。这话在杰克逊听来就是矫情,什么叫买?不占领咋买?

杰克逊的本事我们已经在“新奥尔良之战”中见识过了,西班人叫他“丛林中的拿破仑”(Napoleon de bois)。他带着三千民兵和正规军,横扫佛罗里达半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到1818年5月,美军已控制佛罗里达全境。杰克逊得意洋洋地写信给门罗:赶紧再给我派个军团过来,我干脆连古巴也给你收了!为了“震慑”佛罗里达人,杰克逊烧毁印第安人的村庄,杀死他们的首领。在占领西班牙的一个军港之后,他抓了两个英国商人,硬说人家资敌,让军事法庭判他们死刑。于是,两个英国人被美国人处死在西班牙的领地上,这要不招来国际纠纷才怪呢。

杰克逊的胆大妄为引起轩然大波。英国说杰克逊违反国际法,要求严惩;西班牙跳着脚抗议,要求归还领土。国会领袖亨利·克莱谴责杰克逊越权,要总统撤了他的职。国会没宣战他就擅自入侵友好邻邦,不是违宪是什么?杰克逊说我是奉命行事,卡尔霍恩说俺不知道,可能有误会。反正乱哄哄的谁也说不清了。所有的人,包括总统,好像都对杰克逊的行为大吃一惊。内阁会议上,大家吵吵嚷嚷地骂杰克逊藐视上级,真是混蛋!土匪!

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他是国务卿亚当斯。杰克逊的“鲁莽”正中他的下怀。咱想佛罗里达想了多少年了?此时不讹西班牙更待何时?亚当斯虽然没法让他的内阁同僚同意自己的观点,但他成功地说服了总统。其实,总统不需要他说服。门罗当战争部长时就对杰克逊的性子了如指掌,那道不明不白的命令会产生什么效果他心里早有数,在大家面前故作惊讶是政治游戏,暗地里正偷着乐呢。门罗把“打扫战场”的事全权托付给亚当斯,武的演完了,该上文的了。

亚当斯跟西班牙说,要不,你们干脆把佛罗里达卖给我们吧。我们是文明国家,不白抢,你出个价?西班牙早就哭晕在厕所了,被人拿枪指着脑袋卖孩子的滋味可不好受。但是,卖,还能换点钱;不卖,啥都没了。门罗倒是挺体贴,看着谈得差不多了,为了给西班牙个面子,他命令杰克逊撤出佛罗里达,这样看上去就像西班牙主动把地儿卖给美国,不是被迫的。

1819年2月,美西签署《跨大陆条约》(Transcontinental Treaty),也叫“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西班牙正式放弃对东、西佛罗里达的所有权,美国向西班牙支付五百万美元。其实,这五百万不是买地的钱,而是了结美西之间的债务,佛罗里达等于白送。不仅如此,西班牙还认同了美国对路易斯安那边界的划分,宣布放弃对西北太平洋沿岸(Pacific Northwest),也就是俄勒冈(Oregon)地区,的声索权。本来,美、英、俄、西都说俄勒冈是自己的,现在,西班牙退出,美国少了个对手,为最终拥有俄勒冈扫除了一个障碍。作为交换,美国同意不要德克萨斯啦,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嘛。

吞并佛罗里达使美国的领土延伸到墨西哥湾,获得了战略要地和贸易港口,打开了通往加勒比海的大门。“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还为美国争取到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和贸易权,不仅让横跨北美的理想往前迈了一大步,也让亚太地区进入美国人的视野。从此,美国商船和军舰驶进太平洋。条约签订二十年后,美国商人在夏威夷立住了脚跟;条约签订三十年后,马修·佩里率“黑船”来到“江户湾”,逼着日本打开国门。神秘的东方不再神秘了。

忙完西班牙这一头,美国又趁着热乎劲儿跟英国谈,确定美加边界的北纬49°线一直延伸到落基山脉,美英共同拥有俄勒冈十年,双方贸易和人员自由往来。英国同意修改《根特条约》,明确保证放弃实行了二十多年的海上胁迫行为,不再乱抓美国船员;停止五大湖上的军备竞赛,发展友好的贸易关系。美英关系变好了倒不是因为英国变乖了,而是她需要在欧洲大陆搞平衡,正好可以借着美国的力量牵制列强在美洲的殖民地。不管怎样,这一系列的外交成就足以让门罗和亚当斯好好喝一壶。但庆功酒刚下肚,三件事同时找上门来,真是烦不胜烦。

第一件事是“希腊革命”(Greek Revolution)。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的运动。看样子,希腊人很崇拜美国革命,他们有样学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开始了“独立战争”,派人到美国拉近乎。美国人自认为是革命的祖宗,地球上任何角落发生的革命都跟他们有关。这会儿一看希腊跟咱这么亲,咱义不容辞啊!就像当年满大街地支持法国革命一样,热血青年们铺天盖地支持希腊革命,激动死了。门罗政府必须给个说法,到底支持不支持希腊?自华盛顿以来就一直恪守的“中立”原则还坚持得下去吗?

国会和总统让愤青们吵得脑袋都大了,情不自禁地倾向于支持希腊,至少道义上应该支持一下吧,别寒了革命群众的心。亚当斯一看不妙,赶紧揪着门罗的耳朵喊:中立!中立!中立!别忘了祖训!欧洲关咱屁事,瞎掺和啥?门罗终于醒过来了,就像当年华盛顿拒绝法国那样把他的后背转向了希腊。

第二件事是俄国在北美的扩张。从1790年左右起,俄国通过“俄罗斯-美洲公司”(Russian-American Comparny)开始在北美活动,渐渐地占了阿拉斯加(Alaska)。阿拉斯加在北美大陆西北角,靠近北极圈,是个冻冰棍儿的好地方,别的事基本干不成。沙皇不甘心,老想着往南蹭。可是,南边的加拿大是英国的地盘,不好惹。既然陆上过不去,我就走海上吧。182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把俄国在北美的“领海”往南延伸至北纬51°线,你们谁都不许在这儿打渔或航行。按道理,这事儿跟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美国的北部边界(美加边界)是北纬49°线,跟51°差着二百多公里呢。英国跟俄国拍桌子情有可原,那毕竟妨碍了加拿大的利益,美国也跟着起哄,为什么?因为俄国的做派妨碍了美国人视为珍宝的东西:航行自由。“自由船运自由货”,我想去哪就去哪,谁碍着我我跟谁死磕。那么,门罗和亚当斯怎么向“好朋友”沙皇表这个态呢?

对付俄国当然要跟英国合作,英美同心才能事半功倍。皇家海军专管吓唬人,美国只要义正词严地抗议一下就好了。亚当斯在给俄国的照会中说:“我们承认俄国在北美的既得利益,但是,我们的原则是,美洲大陆不再允许任何新的殖民活动。”这话的意思是:阿拉斯加我们认了,其他地方休想。在英美的压力下,沙皇同意将触角缩回到北纬54°40′,允许美国船只在太平洋沿岸自由航行,因为他不想同时得罪两个贸易伙伴。亚当斯对俄国说的这段话成了“门罗主义”的前奏曲。美英在这次外交努力中的合作让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她们很快就要看到一个新的机会了。

第三件事是拉丁美洲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趁着“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列强无暇西顾的机会,拉美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殖民地纷纷闹起了革命。1804年,海地(Haiti)宣布独立;1810年,哥伦比亚(Columbia)宣布独立;1810年,墨西哥(Mexico)宣布独立;1811年,委内瑞拉(Venezuela)宣布独立;1816年,阿根廷(Argentina)宣布独立;1818年,智利(Chile)宣布独立;1822年,巴西(Brazil)宣布独立。拉美兄弟们把他们的欧洲老“东家”气死了,也把美国人看傻了。因“中立”原则和与欧洲的商贸关系,美国一直没承认任何拉美的独立国家。但美国人血液里那独立、自由的基因又让他们对拉美革命满怀同情和热情,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拉美巨大的市场和商机。承认这些新国家意味着得罪欧洲;不承认,良心上过不去,利益上也过不去。“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特别是“神圣同盟”国家(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和法国,恶狠狠地盯着拉美,威胁着要再次殖民。这下,轮到美国纠结了。回避不是办法,总要选边站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既保持中立又保护邻居?美国应该在新大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拉美与欧洲不同,眼皮子底下的事不能不管。但是,怎么管?美国人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国会领袖亨利·克莱特积极,早就想承认拉美国家,但总统和国务卿不太感冒。克莱觉得拉美肯定会越长越像美国,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和同样的自我管理水平。亚当斯可没这么乐观。他认为拉美的天主教根深蒂固,从西班牙、葡萄牙那儿继承的专制传统也根深蒂固,这样的宗教和传统是产生不了美国的,咱跟她们没什么共同语言,就像咱跟西班牙、葡萄牙没共同语言一样。可是,拉美毕竟是邻居,老拖着不理人家也不好。就这样磨蹭到1822年,美国终于承认了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刚承认没多久,拉美就面临被再次殖民的危险。

上面这三件事凑在一起让总统和国务卿看明白了一件事:美国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原则,华盛顿的“孤立主义”需要一个“升级版”。咱再也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要让所有的国家都看清咱的底线,省得她们想入非非。这个底线是什么呢?就在总统和国务卿忙着设计“孤立主义2.0”时,英国居然主动跟美国套起近乎来了。

1823年夏,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对美国驻英大使理查德·罗什(Richard Rush)说:咱两家发表一个联合声明吧,告诉欧洲大陆那些流氓,禁止他们插手美洲事务。罗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大以前连正眼都不瞧我们,现在要跟我们发联合声明?太给面子了!英国的用心不难猜,她要制衡欧洲,当然不希望其他欧洲国家到美洲开辟新的殖民地,与她竞争。拉美所有的国家都独立才好呢,这样,英国就是唯一在新大陆有殖民地的了。美洲天高皇帝远,叫上美国帮忙岂不省事?皇家海军的威名加上美国这个地头蛇,谅那些欧洲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罗什把坎宁的话传回华盛顿,门罗也觉得新鲜,赶紧向两个老前辈请教,他们是前总统杰斐逊和麦迪逊。这俩都觉得这是提升美国国际地位的好机会,建议门罗接受坎宁的提议。所有的内阁成员也都同意,只有一个人说不。你肯定猜得到,这个不合群的人就是超独立、超有创意的国务卿亚当斯。亚当斯说:咱绝对不能与英国发联合声明,因为那样咱就变成了“拴在英国军舰后面的小船(Cockboat)”。英国强,美国弱,咱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我们不是世界老大,但要做美洲老大。反对欧洲插手美洲这话我们得自己说,显出我们的独立和尊严,不能扯上英国。

亚当斯说这些话可不是斗气,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两年前,他与英国驻美大使坎宁(外交大臣坎宁的表弟)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亚当斯:我不知道你们要什么或不要什么。你们要印度,你们要非洲。。。

坎宁:也许,我们还要一片月亮。

亚当斯:我没听说你们要月亮。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我就不知道有哪块地方是你们不想要的。。。

坎宁:难道你想挑战我们对加拿大的所有权吗?

亚当斯:不。你可以保留属于你的东西,但把这个大陆上其余的地方留给我们(Keep what is yours and leave the rest of the continent to us)。

从这段话中你可以看出亚当斯对整个美洲大陆的野心,拉丁美洲早就在他的视野中。实际上,他让英国保留加拿大还算客气的。在他心中,北美,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早晚都是美国的,拉美(南美)将是美国的后院。他才不会与英国共享美洲。

亚当斯在内阁会议上“舌战群儒”,把大伙一个一个地说服。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赢得了总统的支持,足见他们俩是多么心意相通。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了下面这段话:

“美国的权利和利益所涉及的原则是,美洲以其独立的环境和条件,从此不能被任何欧洲国家再次殖民。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有根本的不同。。。为了我们自身的防御,我们认为任何干预我们这个半球的企图都是对我们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我们从来没参与过欧洲事务。。。对于(欧洲在美洲)现有的殖民地,我们不会也不应干涉。。。但是,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以任何方式进行的干涉都将被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的不友好行为。”

这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的最原始的表述,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美国外交意识形态”。它是“孤立主义”的延伸,把“孤立”的范围从美国扩大到美洲。门罗想说的是:一,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许干涉美洲事务。二,西半球(南、北美洲)永远对欧洲的殖民主义关上大门。三,对美洲任何国家的侵略都是对美国的侵略,美国将会介入。这确实是个充满勇气、智慧、和远见的外交精品,但“门罗主义”这个名字可不是当时就有的,门罗也不知道自己居然创造了一个“主义”。直到1850年左右,“门罗主义”才渐渐地变成经典。很多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真正作者是亚当斯而不是门罗,应该叫“亚当斯主义”才对。但话不能这么说。门罗完全有资格享有这个盛誉。没有他的支持,亚当斯的“小众”观点根本不可能得到认可。况且,曾当过驻法大使、驻英大使、国务卿的门罗,外交经验和技巧一点也不亚于亚当斯,他有能力独立地做出同样的判断,只不过他的观点与亚当斯的不谋而合罢了。应该说,“门罗主义”是门罗和亚当斯亲密合作的结果。

“门罗主义”在当时没什么轰动效应,说跟没说差不多,欧洲列强根本没注意到这几句话,或者说,她们根本不在乎。原因很简单,美国太弱了,人微言轻嘛。1824年,美国的国内总产值(GDP)是英国的三分之一,法国的三分之一,俄国的二分之一,更不要说那些东方巨人了。(知道当时的GDP超级大国是哪个吗?)从某种程度上说,门罗是在吹牛皮,美国无力保护拉丁美洲。但是,“门罗主义”的实施却非常成功,美国以弱制强,没人敢越过那条红线。原因也很简单,这只叫“美国”的狐狸背后站着一只叫“英国”的大老虎。虽然美国拒绝与英国发表联合声明让英国很不爽,但“门罗主义”的原则符合英国的利益,两家配合得天衣无缝。美国负责说大话,英国负责秀肌肉。在“门罗主义”实施的头三十年里,真正挡住欧洲的殖民步伐的,不是门罗那几句狠话,而是游弋在世界各大洋的皇家海军的军舰。皇家海军不放行,谁也去不了美洲。但英国自己还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学者们认为,“门罗主义”之所以成了气候,一是因为美国占据了道德高地,把“反殖民”说得理直气壮,赢得拉美国家的共鸣;二是因为这个原则不挑战当时的国际秩序,不干涉欧洲事务,不干涉现有的殖民地,没有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承认英国的霸主地位,尊重她的游戏规则,愿意与她密切合作。再加上美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了。门罗和亚当斯把挑战变成了机遇,把一手中等牌打出了上等牌的效果。后来,很多国家都想用山寨版“门罗主义”锁定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无一例外都变成“邯郸学步”,搞得连路都不会走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只看到“门罗主义”的形式,没看到它的灵魂;只看到它的霸气,没看到它的隐忍;只看到它的强硬,没看到它的灵活;只看到它的坚持,没看到它的妥协;只看到它的索取,没看到它的付出。世上哪有光占便宜不吃亏的事?

随着美国的日益强大,“门罗主义”的功效也日益彰显,它在成功地维护了美国利益的同时,也成功地把拉美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美国的领袖们总能用“门罗主义”解释自己的外交和军事行为。对“门罗主义”第一次真正的考验是1862年到1867年的“墨西哥事件”(Mexican Adventure)或“马克西米利安事件”(Maximilian Affair)。186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入侵墨西哥,推翻共和政府,立马克西米利安为墨西哥皇帝。当时,美国“内战”正酣,林肯总统只能对墨西哥表示同情,但爱莫能助。内战一结束,美国立刻以“门罗主义”为由,向墨西哥共和力量提供武器、粮食、人员,陈兵美墨边境。在美国的帮助下,墨西哥于1867年收复首都,处决马克西米利安,赢得了与法国的战争。国务卿威廉·西沃德(William Seward)说:“八年前,门罗主义还只是个理论,现在,它已经变成不可更改的事实。”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门罗主义”成为不容侵犯的原则,英国也不能例外了。18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Venezuelan Crisis of 1895)是美国第一次因“门罗主义”跟英国杠上了。克利夫兰总统的强硬态度迫使英国同意坐下来与委内瑞拉谈判,和平解决了领土争端。美国的介入既拉近了她与拉美邻居的关系,也让英国意识到是该尊重美国地位的时候了,因为此时的美国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8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以“门罗主义”为借口发动“美西战争”,“解放”了古巴和菲律宾。他还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说话低调一点,手里拿着大棒”(Speak low and carry a big stick)。这就是“大棒政策”(Stick Ideology)的来源。后来,“大棒政策”变成“大棒加胡萝卜”,表示“恩威并施”。1902年,加拿大总理威尔弗里德·劳瑞尔(Wilfrid Laurier)承认“门罗主义”是加拿大安全的基本保障。他认为,美国海军在太平洋,英国海军在大西洋,跟着这哥俩混,加拿大还需要国防吗?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是对“门罗主义”最现代的运用。 肯尼迪总统说:“自从门罗总统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对它的阐述以来,门罗主义的含义从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反对任何外国势力渗入西半球,这就是我们反对正在古巴发生的事的原因。。。”大概“门罗主义”唯一的例外是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Falklands War)。里根政府对英国的军事行动保持沉默,阿根廷当然要倒霉。有时候,美英关系的分量还是可以超越“主义”的。

对拉美国家来说,也许“门罗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她们的安全,但她们更担心来自美国的威胁。门罗那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在拉美听来就是:美洲是美国的美洲,别人不许插手。当拉美的利益真的受到损害时,美国靠得住吗?她到底是在保护拉美还是在控制拉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门罗主义”也变换着面孔。有人说它已经死了,有人说它不再适用。也许,只有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才会看到,美国是否还有那一份坚持。利益和责任孰轻孰重,就要看领袖们的担当了。

一切辉煌都有尽头,就像所有的演出都会结束。门罗和他代表的“建国年代”随着“国父”们渐渐远去,美国人将怎样表达他们的崇敬和思念?“国父”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请看下一个故事:最后的国父。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4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97)- 门罗主义

  1. 姚之群 says:

    [亚当斯可没这么乐观。他认为拉美的天主教根深蒂固,从西班牙、葡萄牙那儿继承的专制传统也根深蒂固,这样的宗教和传统是产生不了美国的,咱跟她们没什么共同语言]

    有见识

  2. Tim says:

    “知道当时的GDP超级大国是哪个吗?“ 我猜指的是那个东方大国:-), 不过秦晖先生对此有过论证,认为这个估计完全不靠谱,在油管上有相关的视频。

    另外20多年前去过阿拉斯加,到过其中一个小town叫Seward。看了你的系列,想来这个小城的名字应该来自头号功臣,那位国务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