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51)- 四年之后

当1864年的大选来临,当林肯的第一个任期接近尾声,事情看上去真的很糟糕。1864年初,甭管哪个党,没有一个参议员明确表示支持提名林肯连任,只有一个众议员支持林肯。在国会混得这么惨,林肯怨不着别人,他在过去的将近四年里栽的跟头一个接一个,难怪国会不信任。最要命的是搞不定战场。说一千道一万,打不了胜仗说啥也没用,乖乖地卷铺盖走人,美国人民就这么直接。虽然过去几年联邦也打了几个胜仗,比如维克斯堡、葛底斯堡,等等,但这些胜利都没能结束战争。特别是东部战场,像安提塔姆、葛底斯堡那么好的机会都白白浪费了,根本没消灭南军主力,以至于和平遥遥无期。虽然战术上的错误不能怪林肯,而且,如果将军们听林肯的,局面早就改观了,但林肯仍然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他最大的失误是用人不当。直到1864年3月,林肯才把格兰特、谢尔曼、谢里登等一大批西部将领提拔到军事领导核心,但他们需要时间证明自己。在他们没能扭转局势之前,林肯的处境要多尴尬有多尴尬。他身心俱疲,对一位议员朋友说:“这场战争正在吞噬我的生命。我有个强烈的预感,我无法活着看到它结束了。”

除了军事上不给力,政治上也有问题。“激进派”嫌他太保守,“保守派”嫌他太激进。“激进派”要求立刻通过修宪废除奴隶制,“保守派”要求维持奴隶制现状。走中间路线的林肯好像左右不是人,那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带来的争议似乎多于支持。黑人和白人完全平等,这个在今天无比政治正确的观点在当时特别不正确。北方人支持解放奴隶,但不认为自己与黑人平等,一想起他们要与黑人一起学习、生活、工作、甚至通婚,那简直比恐怖片还恐怖。林肯的对手,特别是“民主党”人,向选民强调林肯的当选将导致彻底废奴和黑人的平等地位,这足以吓退一批人。林肯不得不小心避开这个话题,尽管他倾向于废除奴隶制,但至少在大选前,他只能把战争的目的局限于拯救联邦,解放黑奴只是赢得战争的手段。至于奴隶制的前途,选完再议。

且不说“民主党”,“共和党”内部跟林肯争提名的就有四个,他们是财政部长萨尔蒙·奇斯,“共和党”元老、曾是1856年总统候选人的约翰·弗里蒙特,美军“墨西哥湾部队”(Army of the Gulf)总指挥、新奥尔良的军事总督纳森内尔·班克斯和他的前任本杰明·巴特勒。这几位的故事我们在前面都讲过,没有一个省油的灯,特别是萨尔蒙·奇斯,早就把“我要当总统”写在脑门儿上,就差对林肯说“给我让地儿”了。他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己的头像印在1美元纸币上,把林肯的头像印在100美元纸币上。1美元人人都用,100美元很少流通,这营销搞得太硬核了。论聪明才智和政治资历,奇斯确实在林肯之上,难怪他想得多。也不能说这些党内竞争者是无理取闹,因为在过去的30年中,没有一位总统是连任两届的,只任一届似乎成了习惯。还有一个逻辑问题:连选连任意味着现任总统肯定会投自己一票,这样太不绅士了吧?

虽然饱受诟病,但林肯这四年没白干,他有自己的优势。他最大的优势是肉眼可见的成长。毋庸讳言,四年前,刚从伊利诺伊的草原走进白宫时,他不是个合格的总统,更不是合格的三军统帅。面对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美国人民却选择了没受过正规教育、只当过一届联邦众议员(两年)、连村长都没当过、行政管理经验为零的林肯,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缺失的学历和有限的资历让他显得软弱、犹豫、不自信,他的患得患失是战争初期联邦屡遭挫折的原因之一。但是,一切都在分分秒秒地改变着,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曾经一地鸡毛的日常被军国大事代替,家庭的悲剧被民族的悲剧淹没,维持奴隶制现状的誓言变成解放黑奴的宣言,“分裂的房子”进化为“葛底斯堡演说”,林肯似乎用短短的四年演绎着漫漫的人生。从军事小白到极具眼光的战略战术家,从草原律师到强势总统,从狡猾的政客到睿智的政治家,林肯的成长不只是境遇的改变带来的必然,也不只是高智商高情商的展现,更是梦想的执着和人性的升华。比林肯有才华有教养有能力的人很多,但如果没有林肯,“内战”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很多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林肯的价值。尽管华盛顿的政客们和“共和党”大佬们还在犹豫,各州议会却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林肯。1864年1月,宾夕法尼亚的“共和党”人率先支持林肯,接着,纽约、堪萨斯、新泽西、加利福尼亚、马里兰、密西根、威斯康辛、罗德岛等州纷纷表态,到2月底,14个州的议会正式宣布支持林肯连选连任,甚至连奇斯的家乡州俄亥俄都支持林肯。更重要的是,军队支持林肯。军人为国家服务,不为政党服务,一般不明确表达政治观点,但格兰特、谢尔曼这些高级将领对林肯的忠诚是用行动表达的。很多对林肯不满的“共和党”高层想用格兰特替换林肯,搞得风言风语满天飞。一位叫约翰·伊顿的资深记者来探格兰特的口风,他对格兰特说:“问题不是你想不想竞选,而是你会被迫竞选。”格兰特气得一拳砸在椅子上:“他们不能这么做!他们不能强迫我。”伊顿问:“这话你跟总统说过吗?”格兰特答:“没有,根本没必要说。我认为他的当选和战场上的胜利同样重要。”伊顿回到华盛顿,把格兰特的话传给林肯。林肯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他在平定叛乱之前不会竞选总统。”将军们在政治上必须自律,战士们就不管这一套了,他们毫不掩饰对“老亚伯”(Old Abe)的爱戴。一个战士被问到是否希望林肯当选时说:“当然啦!我们再次应征入伍,老亚伯也必须再次当选。是他把我们召集进来的,要是他不能留下来把我们召集出去可就糟了。在让每一个叛乱者明白他(林肯)是合法总统之前,我们不会放弃。”

1864年6月7日,“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马里兰的巴尔的摩举行。为了团结“战争民主党人”(War Democrats)和“边界州”的选民,“共和党”把自己的名字临时改成了“民族联盟党”(National Union Party)。其实,换汤不换药,各地竞选议员的“共和党”人仍以“共和党”的名义竞选,只有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以“民族联盟党”的名义。除了密苏里把22票投给格兰特以外,其余各州的代表都投给了林肯。密苏里随之把票转投林肯,林肯以506票无异议获得提名。大家之所以这么团结,主要是因为一个月前,约翰·弗里蒙特纠集了一拨激进的“共和党”人在俄亥俄成立了个“激进民主党”(Radical Democracy Party),自己当总统候选人,分散了“共和党”的力量,这会儿要是再不团结就没戏了。

最有看头的是副总统候选人。本来,很多人支持现任副总统、缅因人汉尼拔·哈姆林(Hannibal Hamlin),但新英格兰各州提名田纳西军事总督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这显然是为了争取北方的“民主党”人的支持,因为约翰逊就是“民主党”人。56岁的约翰逊可以说是“内战”政治中的一颗明珠。生于北卡罗来纳的约翰逊出身贫苦,10岁开始给一个裁缝店当学徒。他的教育是从那些时不时地来店里为裁缝们免费读书的志愿者们那里获得的。他一面穿针引线、动刀动剪,一面听着朗读者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他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也造就了他的演讲口才。15岁时,约翰逊迁往田纳西。聪明伶俐、技艺高超的他在那里开了非常成功的裁缝店,然后娶妻生子。成功的事业带给他财富和奴隶,也让他走上仕途。他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当选过联邦众议员、州长、联邦参议员。1860年,南方闹分裂,约翰逊猛烈抨击南方的行为,捍卫联邦的统一。田纳西退出联邦后,他没有像其他南方议员那样辞职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参议院代表他那已经离去的家乡州。他是唯一留任的南方参议员,获得了其他议员和林肯的尊重。1862年,林肯任命他为田纳西的军事总督,他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积极争取田纳西重返联邦。有人评价说:“在这个国家,除了林肯,约翰逊恐怕是最让南方痛恨的人。如果被南方抓住,他肯定会被送上绞刑架。”这样一个无私无畏与南方做斗争的勇士,在巴尔的摩的代表大会上获得了高票支持,以绝对优势被提名为“民族联盟党”的副总统候选人。“林肯-约翰逊组合”使“共和党”看上去不再只是“北方党”了。

林肯收到获提名的消息后表现得有点滑稽,他带着难以捉摸的表情道:“什么?我又被提名了?赶紧去告诉夫人,她比我更感兴趣。”玩笑归玩笑,他还是正正经经地写了封感谢信:“先生们,我不认为我是最好的人选,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荷兰老农夫的故事,他曾对他的同伴说:正过河时更换马匹不是最好的选择。”“共和党”决定不“换马”,继续现在的“全面战争”,推动工业化,解放黑奴。那么,“民主党”呢?

自从“内战”开始,“民主党”就分为两派,“战争派”与“和平派”(Peace Democrats)。“战争派”支持有限的战争,主张通过和谈,而不是胜利,实现和平与统一。“和平派”干脆就不想打仗,只想和谈,说到底就是承认南方独立,因此被“共和党”骂成“叛徒”(“铜头蛇”)。8月29日在芝加哥举行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前美军总司令、“战争派”代表乔治·麦克莱伦获提名。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麦克莱伦虽是“战争派”,但他真不想打仗。他也挺为难的。“民主党”高层催着他接受“和平派”的观点,可是,“和平派”就等于支持分裂,选民恐怕不答应,而战争又不受“民主党”人的待见。最后,麦克莱伦的方案是:如果当选,将立刻建议双方停火,开始和谈,通过和谈使南方重返联邦。听上去好像谈不拢再开打,最终目标是统一,但谁都明白,一旦和谈开始,战事就不可能重启。谈不拢怎么办?那就让南方独立呗,反正不能再打了。说来说去,跟“和平派”没啥区别,稍微绕了个弯而已。“民主党”竞选方案最吸引选民的点是:立刻停止流血。

在1864年那个血腥的夏天, “斯波特瑟尔韦尼亚的血腥角”和“冷港之战”已经把成千上万个家庭推向深渊,停止流血恰是美国人最渴望的(参看《美国的故事(149)- 血色夏日》)。格兰特和李将军在彼得斯堡对峙,谢尔曼对亚特兰大的进攻也没突破性进展。前线的情况够令人沮丧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差点让林肯彻底完蛋(Game Over)。为了打破僵局,李突发奇兵,派具伯·厄利(Jubal Early)和约翰·布雷肯里奇(John Breckinridge)带2万人,以蓝脊山脉为掩护,穿过谢南多厄河谷,直逼华盛顿。7月4日到6日,厄利迅速向北进军,一路上抢了22万美元现金、50万美元赎金、外加数不清的珠宝、文件、给养,扒了24英里的铁路,烧了很多的作坊、工厂、店铺、农庄,还把马里兰州州长以及联邦邮政总局局长的家给烧了。他们一直打到马里兰的银泉市(Silver Spring),都看见国会山的穹顶了。巴尔的摩人吓死了,市长急电总统请求援军。林肯说:“我一个兵也派不出去。据我所知,敌人是冲着华盛顿来的。咱们都保持警惕,但要冷静,别慌哈。我希望巴尔的摩和华盛顿都不会遭劫。”

林肯说得轻巧,可此时华盛顿近郊兵力薄弱。虽然格兰特火速派人从弗吉尼亚赶来增援,但一时半时到不了。7月9日,留守巴尔的摩的刘易斯·华莱士(Lewis Wallace)将军在巴尔的摩西面的莫诺卡西路口(Monocacy Junction)挡了厄利一下。华莱士只有5千8百人,对付厄利的1万5千人,寡不敌众,败退至巴尔的摩。虽然败了,但这一挡就挡了一天,而这一天的拖延拯救了华盛顿。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华盛顿周围的战士能来的都来了,很多是刚从医院里出来的伤兵,居然凑够了2万人。首都的堡垒、要塞总算有人把守,厄利的进展也就没那么顺了。

7月11日,厄利切断了华盛顿城外所有的电报线,来到离“战士之家”(Soldier’s Home)只有2英里的地方。林肯前一天晚上还在这里过夜(他每星期都要在“战士之家”睡两三晚上),半夜三更被斯坦顿派来的战争部的卫兵叫醒,跑回白宫。7月12日,没有一封信或电报送进华盛顿,首都与外界失联整整一天。这一天倒也不是世界末日,因为格兰特派来的1万精兵赶到了。7月13日,联邦军队在位于华盛顿市区的史蒂文斯堡(Fort Stevens)打退了厄利的进攻。这里离白宫5英里。为了鼓舞士气,林肯亲自到史蒂文斯堡观战,在子弹的呼啸声中表现得非常冷静。离他5英尺和3英尺的两个战士被击中,他仍然站在那里,没有退缩,“三军统帅”的气场十足。旁边一个上尉军官看不下去了,他没认出总统,还以为是哪个活腻了的笨蛋。这个军官的名字叫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他冲着林肯喊:“蹲下,蠢货!找死啊?”林肯挺听话,立刻伏身,也不表演大义凛然了。三十八年后,霍姆斯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是美国最著名、最杰出的大法官之一。7月14日,厄利撤离,华盛顿恢复了正常的交通和通讯。尽管没拿下华盛顿,但这次行动对南方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胜利,也是南方离北方的权力中心最近的一次。北方差点被人家端了老巢,太没面子了,连伦敦的泰晤士报都说南方显示了“从未有过的强大”,一个纽约人在日记中哀叹自己“看不到任何亮点。”这对大选中的林肯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林肯好像觉得自己死得还不够快,居然在7月18日下令加征50万军队,如果志愿者不够,就采用征兵制,这是要抓壮丁的节奏。很多“共和党”人想制止他的“自杀”行为,劝他等到大选后再征兵。林肯说:“如果国家没了,我要总统宝座有何用?”难怪“民主党”欢呼:“林肯死透了(deader than dead)!”1864年8月可以说是战争中最黑暗的一个月。美军在弗吉尼亚和佐治亚似乎走进“死局”,血腥又无果的战事使厌战情绪空前浓厚。跟“民主党”的和平主张比起来,“共和党”的战争纲领显得特别没人性且不合时宜。“民主党”媒体疾呼“停战!”林肯的选战看不到任何希望。“共和党”领袖瑟洛·威德(Thurlow Weed)总结道:“林肯不可能当选……人民疯狂地渴望和平。”其实,8月是有亮点的。8月5日,63岁的海军将领大卫·法拉格特(David Farragut)率舰队打了场精彩绝伦的海战,美军占领了南方在墨西哥湾的最后一个港口:阿拉巴马的莫比尔(Mobile)。正如法拉格特的另一个杰作“新奥尔良之战”,“莫比尔湾之战”对南方的打击同样致命,“蟒蛇计划”的最后一环锁死了。如此辉煌的胜利都提不起大家的情绪,可见陆军的表现有多丧。

然而,最黑暗的时刻就是黎明之前。令人沮丧的8月刚刚过去,9月3日,谢尔曼的一封电报就像穿云破雾的朝阳,一下子照亮了北方人的心:“亚特兰大是我们的了,是我们赢来的(Atlanta is ours, and fairly won)。”(参看《美国的故事(150)- 亚特兰大》)所有的阴霾突然消失,整个北方的气氛完全改变了。胜利,而不是和平,成了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媒体从大骂格兰特和谢尔曼无能变成“格兰特和谢尔曼将军就该好好教训教训叛乱分子,哼!”大家好像忽然意识到:哦,对了,我们还是打了不少胜仗的,南方快完蛋啦!亚特兰大丢了,维克斯堡、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丢了,肯塔基、田纳西丢了,小石城丢了,莫比尔丢了,李和他的军队被格兰特牢牢地钉在里士满和彼得斯堡,早晚被打包。南方还剩啥?胜利就在眼前,咱得接着打呀!

10月19日,离11月8日的“选举日”只剩20天。在谢南多厄河谷的雪松溪(Cedar Creek),谢里登率领的“谢南多厄部队”(Army of the Shenandoah)大败厄利,为“河谷战役”(Valley Campaigns of 1864)画上完美的句号。谢里登把南军彻底打出了谢南多厄河谷,从此再也无法威胁华盛顿。谢里登戏剧性的胜利让北方人高兴疯了,有人写了一首诗叫“谢里登的铁骑”(Sheridan’s Ride),广为传颂。要知道,自从战争开始以来,联邦军队在谢南多厄河谷从来没赢过,先后被“石墙”杰克逊、斯图尔特、厄利痛扁,这次总算报了仇。 不仅如此,谢里登还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全面战争”的方针,把河谷内的农庄烧得寸草不生、片瓦不留。谢南多厄河谷是南方的重要粮仓,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李的部队。谢里登说:“不能给这里的人留下任何东西。”到10月7日,他的部队已经烧毁了2000多个装满麦子、干草、农具的谷仓,70多个面粉磨坊,驱散了4000多头牲畜,杀死3000多只羊,而这只是个开始。谢里登信誓旦旦地保证:等本将军彻底完成任务时,“这个河谷,从温切斯特(Winchester)到斯汤顿(Staunton),九十二英里,将不会给人或动物留下一口吃食。” 谢里登的“烈火铁骑”成了弗吉尼亚人的噩梦。 如果说,“亚特兰大战役”大大增加了林肯的胜算,那么,“雪松溪之战”简直就是一锤定音,板上钉钉了。这个时间点卡得实在太好了,选民们满脑子都是胜利,不投林肯投谁?

“共和党”为了打赢选战也是拼了。不是说战士们都支持林肯吗?那就让他们放假回家投票呗(那时还不能邮寄选票)。格兰特和谢尔曼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这儿正打仗呢,都放假了谁上战场?最后,“共和党”想了个招,让所有的伤兵出院,全都回家养着去,别忘了投票啊。事实证明,在很多地方,这些军人的票起了关键作用。还有个大麻烦要解决,就是弗里蒙特搞得那拨人,他们分走的都是“共和党”的选票。最后,“共和党”与弗里蒙特达成协议,弗里蒙特退出竞选。做为回报,林肯要求弗里蒙特最恨的人、邮政总局局长蒙哥马利·布莱尔(Montgomery Blair)辞职。为了赢,踢开个内阁成员不算啥,尽管布莱尔和林肯是好朋友。

11月8日,400万美国人走向投票箱,为他们的国家抉择。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们似乎很默契地都躲得远远的,留林肯一个人紧紧张张地等结果。在这个风雨交加、很多电报线被毁坏的日子里,美国人民选择在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的领导下继续这场血腥的战争,他们选择对林肯说“Yes”。林肯赢了,然而,被军事胜利加持的林肯其实赢得很勉强。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一边倒的选举。林肯得了212张选举人票,麦克莱伦只得了21张,除肯塔基、特拉华、新泽西以外的所有的州都投给了林肯,“共和党”在国会也获得了四分之三多数的席位。但是,如果看看普选票,林肯在很多州的优势不大,在纽约市甚至输给了麦克莱伦。仅在纽约市和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两地,170万人对林肯说“不”,把票投给了麦克莱伦。把纽约、宾夕法尼亚、俄亥俄这几个人口最多的州加起来,林肯一共才赢了8万来票,跟麦克莱伦非常接近。可见,战争还是给很多人留下了阴影,反战的声音依然强烈。如果没有亚特兰大和谢南多厄河谷的胜利,林肯恐怕输定了。

得知消息的林肯让内阁成员打开他8月23日给他们的一封信。信是密封的,谁也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大家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今天,正如过去这段时间显示的那样,本届政府很可能不会再当选。果真如此,我将尽职尽责,与当选总统合作,在选举日和他的就职日之间的时间里拯救我们的联邦,以确保他在就职之后不必再为此事操心。”林肯的意思是,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在卸任前结束战争,他要让新总统别无选择。他认定麦克莱伦必将取代他入主白宫,而他清楚地知道麦克莱伦会做什么。

大选尘埃落定,很多问题有了答案。战争会继续吗?是的。征兵会继续吗?是的。和平什么时候降临?南方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奴隶制会被废除吗?很有可能。被痛苦折磨的美国人还要等多久才能停止流血?不知道。拿下亚特兰大之后,联邦军队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请看下一个故事:向大海进军。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5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51)- 四年之后

  1. 姚之群 says: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林肯凭什么?英雄伟人其实并不能创造历史,只能顺应历史。老子的观点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啥也不干,是让你不要干违背自然的事情,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自然。“蹲下,蠢货!找死啊?”对,不顺应自然就是找死。

    • Blueberry says:

      是呀,顺其自然很重要。
      世上有一些必然,但更多的是偶然。运气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不管有多少天才和努力,若没有运气,结果肯定一事无成。

  2. 思念如燕 says:

    最近南非的骚乱闹的乌烟瘴气,一个曾经繁荣文明的国家在黑人上台后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可见的未来只会更差,当然,这不是曼德拉的问题,一个曼德拉拯救不了南非。再看现如今美国的BLM运动以及整个白人群体的噤若寒蝉(有点夸张了),美国人如果刹不住这股风气,那离南非的今天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你不得不承认纽约大教堂黑人大主教詹姆斯-大卫-曼宁的那段演讲,“尽管在美国的黑人也涌现除了一批杰出的人物,但全世界的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根本不会治理国家,即便美国成功的黑人的成绩也是在白人的帮助和氛围下取得的”。

    其实仔细想想,在事实面前你很难相信达尔文关于人的进化论。非洲人作为人类共同的祖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应该比其他人种更可观才是,然而事实是他们的成就实在少的可怜,仿佛他们的大脑根本就不会进行复杂一点的思考,从进化论的角度讲,真说不过去。在事实面前,你只能倾向于相信从大样本数量看,人种之间除了生理的差距外,智力也一样有差距。

    • Blueberry says:

      这个观点政治不正确,哈哈。已经有几个科学家因此丢了工作,要小心哦。
      我相信,如果矫枉过正,必会引起反弹。我们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然后拭目以待。

    • 姚之群 says:

      蜜蜂蚂蚁每天辛勤劳作,乌龟则成天懒洋洋。一只雄鹰每天大约只需半小时就能解决温饱。草木一秋,有些树种则可活几千年。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人类一样,人种的繁衍也应顺应自然。

      黑命贵不对,黑命贱也不对。一个极左,一个极右,都是反人类。中华文明主张民为贵,不分贵贱,不分肤色,四海之内皆兄弟。

      美国的黑人问题,源于早期不道德的黑人奴隶买卖,这种大规模的商业移民是反自然的,也是反文明的,现在是在还账。在一个符合人类文明的民主体制下面,美国的种族问题最终会和平解决。

      日本抵制黑人,不是因为他们文化优越,恰恰相反,暴露了日本文化的包容性很差。肯定不是中华民族学习的榜样。

      不卑不亢,平等待人,才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底气。

      • 思念如燕 says:

        中华文明还是先应该解决自己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几千年来就在同一个成王败寇的坑里轮回,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比非洲人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多少。

        • 姚之群 says:

          不好比,美国两百年前还在贩卖奴隶,中华民族两千年前就消灭奴隶制,进入举世无双的吏治帝国了。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殖民主义、宗教战争、世界大战。。。。统统来自西方。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太发达,缺乏自然精神。

  3. 小蜜蜂 says:

    毕蓝姐, 我在amazon.cn 买了《美国的故事》1-7册, 快看完了第一本, 你写的故事易读又精彩! 后来我才发现你的网站, 发觉原来书中所有英文对照的人名、地名、名词都给出版社删掉了, 没想到付钱买书的体验反而不及在线上看这么好. 我现正烦恼是否放弃余下六本书直接在线上看好了. 也请你向北京九州出版社反映, 他们这样删掉原作者内容的做法很差, 令到读者无法得到最好的体验, 也无法用英文跟其它历史对照!

    • Blueberry says:

      谢谢!当时出版社担心英文若有拼写错误影响效果,所以把英文删掉了。
      书的内容与博客基本相同,书了进行了一些修改,文字更准确一点,译名都采取了比较通用的译法。同时,正如你所说,博客上的英文对照确实有助于读者查阅和对比,把英文去掉损失了这种方便。
      非常感谢你的喜爱和支持!

      • 小蜜蜂 says:

        谢谢你,第二本书我也快看完了,故事实在写得太好,我看得好热血(笑)。出版社不去认真校对,反而是用"少做少错"的方式去面对问题,真的令人无言。不过我还是支持你继续写作的。

        • Blueberry says:

          谢谢!书只出到第九十九篇,后面的只有博客在更新。我会坚持写的,这也是乐趣所在。

  4. 高老庄 says:

    书中所有英文对照的人名、地名、名词对照表在哪里?我没找到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