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54)- 风烟滚滚

尽管南方在1864年的最后几个月中损失惨重(参看《美国的故事(152)- 向大海进军》),但南方人并不认为战争已接近尾声,他们依然斗志昂扬。为了让南方人认清形势,北方决定完成“蟒蛇计划”的最后一环:占领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港外的渔人堡(Port Fisher)。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北方海军就封锁了南方海岸。但封锁并不百分之百地有效,总有南方船只穿过封锁线,或硬闯,或偷渡,冒险与海外保持着贸易往来,也为南方军队提供着资金来源。为了扎紧口袋,北方海军不断地占领南方的沿海港口或要塞,从北卡罗来纳的哈特勒斯堡(Fort Hatteras)、南卡罗来纳的皇家港(Port Royal)、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的外港船岛(Ship Island)(参看《美国的故事(130)- 围困》),到新奥尔良、阿拉巴马的莫比尔 ,南方的出海口被一个一个地锁死,丧失了对外联络的根据地。虽然查尔斯顿仍在南方手中,但从1863年8月到1864年3月,没有一条船能成功地出入查尔斯顿。到1864年底,威尔明顿几乎是硕果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港口,而渔人堡便是它的屏障。

渔人堡在开普菲尔河(Cape Fear River)的入海口,威尔明顿就在沿河而上20英里处。作为威尔明顿的门户,渔人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南方在堡里架了47门大炮,似乎足以击退任何企图靠近的船只。1864年圣诞前夜,美国海军60艘军舰外加陆军6千5百人进攻渔人堡,因陆军将领本杰明·巴特勒指挥不力,这次行动失败了。格兰特趁机踢开只会搞政治不会打仗的巴特勒,换上年轻有为的阿尔弗雷德·特里(Alfred Terry)将军。1865年1月13日,海陆军再次联合进攻。海军往渔人堡里扔了800吨的炸弹,把南方那47门大炮基本都打残了。陆军4千5百人和2千海军陆战队趁势攻入,不仅拿下堡垒,还俘虏了堡内的2千敌军。威尔明顿通往大海的路被卡死了。不久,威尔明顿陷落,整个北卡海岸基本落入北方之手。

丢掉北卡海岸意味着正在彼得斯堡与格兰特对峙的罗伯特·李将军的战士们不得不把他们的裤腰带勒得再紧一点,本来就匮乏的供给更加匮乏。北卡籍战士开小差的人数骤增,小家不保,谁还顾得上国家?渔人堡失守让南方议员哀叹道:“我们打不下去了”,应该“在恢复旧联邦的前提下与敌人讲和。”杰斐逊·戴维斯总统不想屈服,但迫于压力,他派了三位代表北上,做出愿与北方谈判的姿态。本来,林肯根本不想谈,因为双方存在根本分歧。戴维斯说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谈判,林肯坚持同一个国家。三位代表来到格兰特军前,先跟格兰特谈了谈。格兰特觉得他们比较有诚意,便给林肯发报请示。林肯考虑再三,决定亲自乘船南下,到汉普顿路(Hampton Road)会会南方代表。林肯的态度特别明确,三个原则不容置疑:一,南方回归联邦;二,奴隶制不能恢复;三,南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解散军队,结束战争。南方代表还想找补点什么,建议先停战,再谈判。林肯说:南方投降是结束战争的唯一方式。南方代表抗议道:当年英王查理一世还同意与叛军谈判呢,你咋这么不近人情?林肯说:“我不敢说自己精通历史,但我清楚地记得,查理一世的脑袋没了。”

“和谈”无果而终,南方只能做困兽之斗,戴维斯也藉此号召大家破釜沉舟。只要李将军的“北弗吉尼亚部队”还在,希望就在。然而,“北弗吉尼亚部队”可能很快就要揭不开锅了,因为威廉·谢尔曼正把他的目光锁定在李最重要的军需供应地,南卡罗来纳州。在拿下萨瓦纳后,谢尔曼就做好了北上与格兰特会合的准备。他打算与格兰特两路夹击,把李吃干抹净。

1865年2月1日,谢尔曼的6万人马离开萨瓦纳,开始了他们第二次穿越南方腹地的行军。从佐治亚往北,必经南卡罗来纳。进攻南卡除了摧毁李的军需和使他腹背受敌两个军事目的,还有第三个目的,就是狠狠地惩罚这个“内战”的罪魁祸首。从1832年的“拒执联邦法”(参看《美国的故事(104)- 关税大战》)开始,南卡罗来纳就卯着劲儿闹分裂。她是第一个脱离联邦的州,也是打响“内战”第一枪的州(参看《美国的故事(126)- 萨姆特堡》)。北方人恨南卡恨得牙痒痒。就像当初从西向东撕裂佐治亚一样,谢尔曼这次要从南向北撕裂南卡。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更狠,狠得连谢尔曼自己都不忍直视。他对哈勒克说:“事实是,整个军队都燃烧着复仇的渴望,要把这怒火喷向南卡罗来纳。我几乎要为她(南卡)的命运颤抖,但她活该得到所有的惩罚。”战士们完全同意他们指挥官的观点,一位来自俄亥俄的战士说:我们要让南卡“遭受比美国革命时更大的损失。我们要让她知道,脱离联邦不是像她想得那么甜蜜。”一位被烧了房子的南卡女士后来回忆此场景时说:“他们(北方战士们)时不时地过来跟我说:他们为女人和孩子感到抱歉,但是,南卡罗来纳必须被毁灭(South Carolina must be destroyed)。”

“南卡罗来纳必须被毁灭”,这就是谢尔曼此次行军的主旋律。虽然都是“焦土政策”,但他们在佐治亚烧得比较有分寸,比如,在乡村,只烧农田、庄稼、粮仓、棉花、磨坊、牛棚、马圈等有军事价值的东西,不烧住宅。在南卡罗来纳就不一样了,连住宅都烧,军队所过之处基本上没什么房子能剩下来,农庄成了平地,城镇一片废墟,烈火遍地,风烟滚滚。整个南卡罗来纳好像都被架在火上烤,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南卡“永远不敢再想脱离联邦。”谢尔曼认为自己在南卡的恐怖行径确实不光彩,但很有效:“我的目标是狠抽叛乱者,打垮他们的自尊,直击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恐惧。”在佐治亚,北方军队只是摧毁南方供应战争的能力;在南卡,他们是在用最严厉、残酷的手段惩罚“战犯”,不只消灭南卡的经济和财富,还要消灭她的社会秩序。历经战火的南卡和她代表的南方文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其实,穿越南卡比穿越佐治亚凶险得多。谢尔曼后来评价道:“向大海进军似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但它跟穿越南卡罗来纳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他认为,联邦军队在南卡的行动对结束战争的重要性比“向大海进军”重要十倍,也困难十倍。这次行军的目的地是北卡的戈尔兹伯勒(Goldsboro)。当初从亚特兰大到萨瓦纳是285英里(约460公里),而从萨瓦纳到戈尔兹伯勒全程是425英里(约685公里),跨越9条河,1864至1865年的冬天又是二十年来最潮湿的冬天。更难的是南卡境内的那一大片沼泽地。南方人希望谢尔曼知难而退,南军在南、北卡罗来纳的统帅约瑟夫·约翰斯顿说:“我的工程师报告说,任何军队都绝对不可能在冬天走过这片低地。”事实上,联邦的侦察兵在很多地方不得不划着独木舟侦察地形。然而,谢尔曼的部队却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创造了奇迹。

谢尔曼组织了一个由白人和黑人战士参加的“先锋营”,这些黑人中的很多是被解放的黑奴,一路跟随军队从亚特兰大到萨瓦纳。“先锋营”的任务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不仅砍树,铺路,架桥,建堤道,还要对付水泽中的鳄鱼和蛇,击退南方游击队的袭扰。最艰险的一段是在支流众多的索克哈奇河(Salkehatchie River)。南方将领威廉·哈迪(William Hardee)曾说“索克哈奇不可逾越”,但北方人以神速建起几英里的长桥,顺利通过。谢尔曼的军队以每天10英里(16公里)的速度走了45天,其中的28天在雨中行军。这45天中,除了走路,他们还要打仗,搞破坏,烧房子,什么事儿都没耽误。约翰斯顿听闻北方的进军速度后叹道:“自尤利乌斯·恺撒之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军队。”

南方人以为谢尔曼肯定是冲着南卡最大的城市兼港口查尔斯顿(Charleston)去的。谢尔曼利用这个心理,做出佯攻查尔斯顿和另一个军事重镇奥古斯塔(Augusta)的样子,派四股小部队向那个方向移动。其实,查尔斯顿没什么军事价值,只具象征意义,谢尔曼不想在这儿浪费时间,奥古斯塔也不是谢尔曼的目标。谁知,他的假动作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查尔斯顿和奥古斯塔的守军共2万人,两个城市各1万,包括哈迪从萨瓦纳撤出的军队和李从弗吉尼亚派来的援军。由此可见南方的虚弱,主力都跟着李去了弗吉尼亚,后方实在没人。北方的主力也在弗吉尼亚跟着格兰特,谢尔曼的6万人只是分支,这个分支已经比南方的主力还强大了。谢尔曼见南军被忽悠去了查尔斯顿和奥古斯塔,便带着大部队突然出现在南卡的首府哥伦比亚市(Columbia)并切断了哥伦比亚与外界的一切交通。查尔斯顿和奥古斯塔的守军吓坏了,觉得后路被抄(哥伦比亚在这两个城市的北面),也不判断一下谢尔曼的真实意图,满心想的都是逃跑。2月18日,南军撤离查尔斯顿。不久,奥古斯塔也空了。估计谢尔曼自己也没想到南卡人这么不经吓,两座城市就这样轻易到手了。当初,海军、陆军费了那么大劲联合进攻查尔斯顿都铩羽而归,这回兵不血刃,得来全不费工夫。

查尔斯顿很幸运,占领它的部队不直接隶属谢尔曼。他们比较文明,不但没放火,反而灭了很多南军撤离时为焚烧军事物资而放的火。哥伦比亚就不那么幸运了。2月17日,谢尔曼的军队进入哥伦比亚。到第二天早晨,半个城市已化为灰烬。南方说是谢尔曼的人干的,谢尔曼和他的军官们说是南军撤离时放火烧物资把民宅引燃的,因为当时的风特别大。有人说是喝醉了的战士干的,有人说是从监狱里跑出来的罪犯干的,有人说是黑人干的,还有人说是南方撤离时混乱不堪,把易燃物,比如棉花、酒精,到处乱扔引起的。学者们认为,所有这些都可能是真的,所有这些人都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个角色。谢尔曼确实没有下令烧毁哥伦比亚,但他的战士肯定帮忙烧了这座城市。当然,更多的战士在帮忙扑灭大火,虽然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总之,哥伦比亚的命运并没有与南卡其它地区有何不同。

在整个行军过程中,谢尔曼一直让敌人琢磨不透他的目的地到底是哪。直到3月中旬,约翰斯顿才搞清楚。3月16日,双方在北卡罗来纳罗利(Raleigh)以南30英里处的埃瓦拉斯伯勒(Averasborough)激战。虽然南军开始突袭时占了一点优势,但寡不敌众,勉强坚持到21日,不得不撤离。谢尔曼没追击,因为他的军队太累了。在七个星期的行军之后,他只想赶紧去戈尔兹伯勒补充给养。约翰斯顿有什么好打的?谢尔曼现在想的是如何攒足精神与格兰特合力干掉李呢。他穿越南卡的行动像“向大海进军”一样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他相信,战争就要结束了。

是的,战争就要结束了。但正在准备第二次就职演说的林肯似乎没这个信心,他以为还要再打四年。林肯将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释放什么样的信号?格兰特将怎样加快战争的进程?请看下一个故事:里士满。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5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54)- 风烟滚滚

  1. 思念如燕 says:

    是啊,格兰特和李两位好久没有动静了,两人在玩躲猫猫么?哈哈

  2. 龟愚 says:

    美国人残杀其自家人来,那比英国人对待美国人残暴了不知多少倍啊。要是独立战争时,英国军队也跟谢尔曼一样,估计华盛顿跟李将军的结局也差不多。幸亏英国人还记得“光荣革命”的成果:良性的政治就是流血最少的政治;他们还是尽量避免让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流血,让战争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还保留着绅士的节制……
    不过,内战时杀红眼的美国将军们好像已经忘掉南方人也是美国公民,他们给南方人戴上“战犯”的帽子,然后就为所欲为,无恶不作……,这倒是让人想起法国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做派,只要给人戴上“反对共和”的帽子就可以推上断头台……,不过,雅各宾派也就屠杀了一万八千人,比起内战时美国人的屠杀记录来还是差远了,美国人兄弟相残就能杀戮60多万人,创造欧美截止1860年最高的战争死亡记录……
    美国独立战争后光芒万丈的政治智慧,其实大多源自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光荣革命的珍贵遗产夯实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根基。事实上,美国国父们(尤其是华盛顿、汉密尔顿等)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英国的历史与文化。
    不过,当国父们远去,当美国人遇到英国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民主与统一,当美国人无法从英国人那里学习的时候,他们好像只能用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方式来解决政治难题。以恶制恶(战争)本来就是最糟糕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是更糟糕的是,战后的美国人(主要是北方佬)不仅没有从如此惨痛的国家悲剧中汲取教训,反倒像法国革命一样,用形形色色“神圣”、“正义”、“进步”的口号(如解放奴隶)粉饰内战的血腥与残暴……;甚至用“倒果为因”的思维方式,用内战之后所谓美国的进步与成就(如经济跃居世界第一)来为内战 辩护,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被他们忽悠……。
    美国人也许是英国人的好学生,但他们似乎缺乏独立解决政治难题的能力。由于地缘政治的特殊优势,让他们躲开了太多的复杂与矛盾,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登临世界之巅,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呢,也许只有天知道!
    看看今天的美国人成天吹嘘自己是“山巅之城”,把美国神话当美国历史,这不禁让人想起内战初起时那些兴高采烈的南方人与北方人……,当深渊逼近时,他们都还在美梦中歌舞呢~

    • Blueberry says:

      美国的文化、制度与英国一脉相承,深受英国的影响,但也不能说美国人完全没有创意。比如,华盛顿是英国文化教育出来的,但华盛顿这种人在英国本土活不下去,他只能在新大陆成气候。再比如,美国是共和制,英国是君主制;美国人创造了宪法,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美国人实施三权分立,英国没有三权分立。英国是民族国家,美国是移民国家,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自然强,移民国家更容易分散。美国的国父们愿意在这一盘散沙上试着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至少勇气可嘉。当初,华盛顿觉得联邦只能生存20年,但美国在这么多内部矛盾的纠缠、羁绊中竟然发展成世界强国,确实运气好,但如果美国人没有智慧,他们是抓不住好运气的。

    • Jia says:

      美国人如何吹嘘自己是 “山巅之城”了?愿闻其详
      只读到过其它国家吹嘘美国,没怎么读到过美国吹嘘自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