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17) – 波尔克先生的战争

1847年1月,在对墨宣战八个月之后,美国在美墨战争中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德克萨斯(争议领土)、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全都在美军的控制之下。按理说,美军一路凯歌,进展神速,波尔克总统的地位应该如日中天,“民主党”也应该声威大振。但是,波尔克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整天埋怨美军行动太慢。墨西哥一天不上谈判桌,他就一天寝食难安。他到底担心什么?

波尔克之所以如此焦虑主要是因为美国人民,或者说,“辉格党”的支持者,不太好糊弄。当初,总统说是墨西哥先动手的,这才撩得大伙义愤填膺,匆匆忙忙对墨宣战。可是,随着真相一点点泄露,本来的“自卫反击战”眼看着变成了侵略战争,波尔克和“民主党”正在失去道德高地。虽然美国人热衷于扩张,但他们更想用购买等合法手段,而不是到处惹是生非。平白无故去打人家墨西哥确实有点过。“辉格党”当然不能闲着,整天是大张旗鼓的反战宣传,各种抗议、游行、请愿,还像当年“联邦党”把“1812年的战争”称为“麦迪逊先生的战争”那样,把眼前的战争叫做“波尔克先生的战争”(Mr. Polk’s War),意思是,这完全是波尔克为私利打的仗,跟美国人民没关系。既然拖不住美军胜利的步伐,那咱就把“民主党”拖出白宫。波尔克太了解这种游戏了,两党都这么玩,没啥新鲜的,你总不能指望“辉格党”为“民主党”摇旗呐喊摆酒庆功吧?战事拖得越久,创伤就越沉痛。波尔克要速战速决,让政客们看到彩头,让人民尝到甜头。否则,“民主党”可真的会赢了战争失了江山。

想对墨西哥一剑封喉,最好的办法是进攻首都墨西哥城(Mexico City)。这也算是抓住了要害,因为墨西哥和美国太不一样了。还记得1814年英军进攻美国首都华盛顿时美国人是怎么表现的吗?跑,跑得比兔子还快。首都的分量远远比不上自家的村镇。这是因为,美利坚民族从来不是基于同样的血缘、传统、文化的民族,也不是靠权威维系的民族。这个民族唯一的纽带是价值观。只要你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你就是“美国人”。其他民族推崇自上而下的统治,美国人建立的是自下而上的政府。所有的过去都不重要,所有的权威都是过眼云烟,他们为什么要拼了命保护一个毫无战略价值和情感寄托的首都?但是,墨西哥正好相反。她虽然生在新大陆,却与西班牙和其他旧大陆国家一样,是个民族国家,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的移民国家。作为西班牙人后裔的“墨西哥人”,是有着同样的血缘、同样的宗教、同样的传统、同样的文化、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思维的一群人,他们像所有古老的民族那样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也像所有的民族国家那样把首都看成国家的心脏和象征。这儿要是出了问题,半条命就没了。

在讲美军的南路攻势之前,要先会会另一个人物,他是大名鼎鼎的桑塔·安纳。还记得在1836年的“圣哈辛托之战”中被山姆·休斯顿俘虏的这位墨西哥前总统兼军事统帅吗(参看《美国的故事(112)- 孤星共和国》)?他被俘后,墨西哥议会选出新总统代替他。桑塔·安纳无家可归,在被德克萨斯议会释放之后去美国待了一年多,拜访了杰克逊总统和很多政要名人,游历各州。美国人还以为他在美国受了这么多熏陶之后能对自由有新的理解,也能反思过去他对墨西哥和德克萨斯人民所犯的罪行。谁知,桑塔·安纳的“心得”跟美国人的天真愿望满拧。他说:

“就算再过一百年,我的人民(墨西哥人)也不适合拥有自由。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没得到过启蒙,受控于天主教会。独裁的政府最适合他们,但独裁也可以是睿智和贤明的。”

1837年,桑塔·安纳乘美国军舰回到家乡。他开始时表现得还挺低调的,表示不再涉足政治。但瞬息万变的墨西哥政局让他想闲也闲不下来。1838年,法国因债务纠纷跟墨西哥打起来了,桑塔·安纳被议会任命为军队的统帅。他在与法军的战斗中失去了左腿,但战争也让他咸鱼翻身。从1839年到1844年,他先后四次出任墨西哥总统,长则七八个月,少则十几天。甭管长短,他一次比一次更专制,一次比一次更残暴。到1845年1月,墨西哥人终于受不了他了,把他罢黜并驱逐到古巴。

1846年,美国对墨西哥宣战后,桑塔·安纳的机会又来了。他写信给墨西哥当局,要求回去参军打仗。同时,他也托人与波尔克总统联系,说你要是助我回国掌权,我马上与美国签和平协议,这仗就别打了,你要什么我给什么。波尔克平时挺精明的,一般不会看错人,可也不知道怎么就让桑塔·安纳给忽悠了。他也不看看过去这些年桑塔·安纳是怎样出尔反尔的,连墨西哥人都不信他,偏偏美国总统就信。1846年8月,美国军舰护送桑塔·安纳穿过美国海军的封锁线,在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登陆。桑塔·安纳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墨西哥人觉得他在危急时刻回国效力,真是民族英雄。桑塔·安纳一上台就变卦了,哪有什么和谈,他号召墨西哥人总动员,坚决抗击美国侵略者。事到如今,波尔克肠子都悔青了,除了感叹人心险恶,就是告诉前线的美军狠狠打,要是桑塔·安纳不上谈判桌,你们就给我把墨西哥城夷为平地!

派去指挥南路进攻的是61岁的美军总司令(General-in-Chief)温菲尔德·斯科特(Winfield Scott),他也是这次战争的总指挥。斯科特是参加过“1812年的战争”的老将,1812年的“昆士敦高地(Queenston Heights)之战”和1813年的“乔治堡(Fort George)之战”确立了他在军中的地位,27岁就晋升为准将。当年要不是他的上司“迭波恩奶奶”拖后腿儿,他真有可能拿下整个上加拿大(今天的安大略省)。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一直在美军服役,历经八位总统。他也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军队统帅。美墨战争开始后,他在华盛顿协调、部署整个战局,波尔克没让他去前线其实是有私心的。斯科特是坚定的“辉格党”人,又有意问鼎白宫。波尔克怕他出去立了功,“得胜回朝”参加1848年的大选,“民主党”就没戏了。但现在,北边加利福尼亚的人马调不过来,中路的扎卡里·泰勒将军正在与桑塔·安纳的主力交战,南路没别人可用,只能由斯科特亲自出马。进攻墨西哥城兵贵神速,只许胜不许败,波尔克也顾不得那许多了,什么党派之争,打完仗再说吧。

攻打墨西哥城的捷径是在墨西哥湾的海港城市维拉克鲁斯(Veracruz)登陆(参看上一个故事中的美墨战争图)。维拉克鲁斯是墨西哥东海岸最大的港口,在首都墨西哥城东南约400公里。此时,泰勒正把桑塔·安纳的主力拖在墨西哥城以北约900公里处。美军在维拉克鲁斯登陆等于在墨西哥本土开辟“第二战场”,打墨军个措手不及并迅速向墨西哥城推进。这战术是不是听上去很耳熟?嗯,美军进攻维拉克鲁斯的方式看上去也是很眼熟的。

1847年3月7日,斯科特率一万两千人从海上逼近维拉克鲁斯,开始了到当时为止史上最大规模的海陆两栖登陆战。墨西哥守军只有三千四百人左右,他们根本没料到这一招。3月9日,在炮火的掩护下,美军五千五百人开始在离维拉克鲁斯三英里处登陆。当天傍晚,所有的一万两千人登陆完毕,从陆上包围维拉克鲁斯。从3月22日起,海军72艘军舰外加陆军的大炮开始狂轰滥炸维拉克鲁斯,把城墙炸开大口子,也把街道炸得面目全非,墨军和平民伤亡惨重。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墨西哥人表现得非常勇敢,很多渔民、码头工人也加入防守的队伍中,保卫自己的家园。斯科特的命令是:不投降就也别想活着走出这座城。29日,在顽强的抵抗之后,墨西哥守军投降。对美军来说,这是一次海陆军的完美配合,被称为“十九世纪最成功的两栖登陆战”,也是对一百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最好的演练。美军伤亡仅82人,可见墨西哥基本上无还手之力。

接着,斯科特沿“国家公路”(National Highway)向墨西哥城进发,这也是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征服者考特斯(Cortez)进攻墨西哥城、摧毁阿兹特克文明的路线。就在美军在维拉克鲁斯登陆的那一天,泰勒也在北方重镇布埃纳维斯塔(BuenaVista)击败桑塔·安纳。泰勒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只用一招就够了:炮轰。桑塔·安纳的两万人死伤一半,幸亏墨西哥人爱国热情高涨,踊跃参军,这才使桑塔·安纳的队伍迅速补充了兵员。得知首都危急,桑塔·安纳也顾不上泰勒了,领着人匆匆南下,迎战斯科特。

此时,斯科特的情况看上去比桑塔·安纳的还糟糕,一万两千人缩水成七千五百人。倒不是因为伤亡,而是因为很多志愿者的合同到期了。各州招兵的时候都是签的短期合同,一到点儿,大家就卷铺盖走人,谁也拦不住他们。斯科特只好停下等援兵。7月,他总算凑足两万四千人,继续西进。桑塔·安纳的两万五千人也回到墨西哥城。斯科特孤注一掷,把从维拉克鲁斯到墨西哥城这一路上的据点全部撤掉,也就是把自己的供给线给掐断了,所有的人马都集中在墨西哥城。胜,咱进城去吃香的喝辣的;败,咱就别回去了,全都埋在墨西哥。

8月,在墨西哥城近郊的几次战斗中,美军重创墨军,兵临城下。9月13日清晨,伴随着漫天炮火,美军对墨西哥城开始了最后的攻势。城中的墨军有两万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但像以往一样,墨军的战斗力被美军的炮火打压得一筹莫展。三个小时后,美军冲进城中。他们还以为胜利了呢,却不知最艰苦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墨西哥城居民还真是男女老少总动员,藏在犄角旮旯里打巷战,让美军每走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其中表现最勇敢的是墨西哥军事学院的学员们。他们与美军展开肉搏战,都是不要命的架势。有六名少年学员战至最后一刻,拒绝投降,全部牺牲。还有一个宁死不降的学员身披墨西哥国旗从高高的城墙上跳下,壮烈殉国。他们都是墨西哥的民族英雄。

9月13日傍晚,桑塔·安纳停止抵抗,撤出墨西哥城。14日,墨西哥议会宣布放下武器,斯科特进入墨西哥城。美墨战争的主要战事结束了。此后,各地的墨西哥人虽然有坚持打游击的,但大刀长矛毕竟干不过坚船利炮。不过,他们至少让美国人知道,完全彻底地征服墨西哥全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不计血本。这也是后来波尔克拒绝吞并整个墨西哥的原因之一。

该打的打完了,现在谈谈吧。按正常人的思维,“城下之盟”只有一个意思:屈辱。但是,请看桑塔·安纳派来的墨西哥谈判代表提的要求:

  • 墨西哥与美国(德克萨斯)的分界线是纳埃索斯河,而不是美国说的格兰德河。墨西哥承诺在这两条河之间设“中立区”。
  • 拒绝放弃整个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它们仍是墨西哥领土。如果美国出的价钱足够好,墨西哥可以考虑出售北纬37度以北的地区,也就是半个加利福尼亚。这个地区包括圣弗朗西斯科,但不包括蒙特雷港、洛杉矶、圣地亚哥。
  • 美国免除墨西哥公民欠美国人的一切债务。
  • 美国赔偿战争给墨西哥造成的经济损失。

瞧这话说的,不像是美军占领了墨西哥城,倒像是墨军占领了华盛顿。当年英军真占领华盛顿时也没提这种“割地赔款”的要求。搞了半天,美国这仗算是白打了。不但要把已占领的土地吐出去一半,还要倒贴钱赔偿墨西哥。墨西哥代表够奇葩,美国代表尼古拉斯·特里斯特(Nicholas Trist)更奇葩:他居然没生气。幸亏美国人做事总是文武分开,各司其职。斯科特只管打仗,不管谈判,这条款要是让他看见,恐怕当场就得拔出枪来。

特里斯特是国务部(外交部)的官员,由国务卿布坎南推荐给波尔克总统,担任首席谈判代表。他几个月前就来到斯科特军中,跟着军队一起到墨西哥。波尔克这样做是随时准备谈判的姿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墨西哥服个软咱就不打了,和谈立刻开始。特里斯特刚来时,他的谈判指示中有一句话,大意是让斯科特在任何军事行动之前跟特里斯特商量,只要能谈就不打。看样子总统是真不想打了。但这句话让整天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的斯科特火冒三丈。什么?我堂堂的美军最高统帅还要听你一个小文官摆布?我跟你商量个鬼!靠边站!特里斯特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主,两人互怼了好久,还各自向战争部和国务部告对方的恶状。眼看着两人就要打起来,不料,特里斯特忽然大病一场,唤醒了斯科特心中的柔情。他送了特里斯特几瓶番石榴酱,希望他早日康复,却不知番石榴酱正是特里斯特的最爱。就这样,几瓶果酱化解了危机,他们成了好朋友。斯科特全力支持特里斯特的谈判,但他没想到特里斯特会犯晕。

墨西哥代表在谈判桌上耍赖,特里斯特像喝了迷魂汤,几乎全盘接受对方的要求。特别是第一条,以纳埃索斯河为界,他也答应呈给国会考虑。波尔克请求国会对墨宣战时是咋说的,特里斯特同学显然没认真听讲。总统言之凿凿:“美国人的血洒在了美国的土地上”(参看上一个故事)。那片“美国的土地”就是纳埃索斯河以西的争议地区,两家就是为这打起来的。如果第一条成立,“美国人的血”可就洒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了,整个战争不就成非法的了?简直陷总统于不仁不义嘛。反战势力本来就说波尔克扯谎,现在岂不是实锤了?

可以想象,当特里斯特的条约草案传到白宫的时候,波尔克不拍着桌子骂才怪。就在收到条约之前,总统和他的内阁还在琢磨,既然墨西哥城已到手,墨西哥成了待宰的羔羊,咱何不狮子大开口,把加利福尼亚的南部边界(北纬32度)再往南推半度,以后好在那边修铁路。国会和民间也已经有人嚷嚷着干脆把墨西哥全占了得了,吃到嘴里的肥肉哪能吐出去。谁知,拿到条约一看,边境线竟然划到北纬37度,还以纳埃索斯河为界,这不是成心把总统气吐血吗?特里斯特这是聋了瞎了还是疯了?波尔克下令:立刻召回特里斯特,派别人去重新谈!“墨西哥首先要乞求和平”,然后再说别的!我还没见过在占领军的铁蹄下穷横的呢。

特里斯特接到被召回的消息,心灰意冷,收拾行装,打算复命之后永远退出政治。可是,几位朋友,特别是斯科特,鼓励他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与其窝窝囊囊地回去,不如赶紧与墨西哥重新谈判,在接替他的人到来之前把一切搞定。即使这样做违反了总统的命令,但只要拿到对美国有利的条约,便可挽回自尊,青史留名。特里斯特被大伙一起哄又来劲儿了,给国务卿写了一封长信,非要留下继续谈判不可。幸亏那时候电报线还没扯到墨西哥城,不管是派来代替特里斯特的人,还是特里斯特的信,都要在路上走一个多月,他有足够的时间折腾。墨西哥方面可不知道特里斯特已成“冒牌货”,以为他仍代表美国政府呢。斯科特也以军事统帅的身份不断地向墨西哥施压。最后,墨西哥议会不得不接受了美国所有的条件,因为他们相信,再不签约,恐怕失去的更多,亡国都有可能。他们只求美军撤出墨西哥。

1848年2月2日,美墨代表在墨西哥城近郊瓜达卢佩-希得尔戈(Guadalupe Hidalgo)签约,因为墨西哥人实在无法忍受在首都签约的耻辱。这就是美墨和约,或“瓜达卢佩-希得尔戈条约”。不用说,这是个一边倒的条约,美国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墨西哥失去了所有的诉求。当然,美国多少还是给了墨西哥一些面子和补偿的,既然是“正义之师”,就不能做得太过分。主要内容如下:

  • 墨西哥东北部以格兰德河为美墨边界线,这就等于承认德克萨斯是美国的一部分。墨西哥北部以北纬32度为边界线,这就是承认整个上加利福尼亚为美国领土。
  • 墨西哥放弃对上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的主权。
  • 作为补偿,美国向墨西哥支付一千五百万美元,另外拿出三百二十五万美元偿清墨西哥人欠美国人的民间债务。

战前,波尔克是愿意拿三千万美元购买上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的,给特里斯特的底线也是三千万美元,结果半价就拿下来了,特里斯特的砍价能力值得肯定,这也算是墨西哥变相赔偿了美国的军费吧。美国人还觉得自己挺仗义的:我们不是抢,是买哦,感不感动?

1848年2月19日傍晚,特里斯特的条约文本到了波尔克手中。这一次,他没骂人,而是马上召集内阁会议。虽然特里斯特抗命不尊让他很恼火,但这份条约还是很漂亮的,它实现了美国所有的战略目标。至于吞并整个墨西哥的呼声,波尔克想过,而且很认真地想过,但还是放弃了。一是觉得代价太大,得不偿失,况且,墨西哥人冥顽不化,很难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二是吞并整个墨西哥会让这场以“自卫”为名的“正义”战争彻底变成侵略战争,政治上的压力太大。算了,见好就收吧。波尔克决定把条约文本送往参议院审批。3月10日,参议院以38比14(超过三分之二)批准了条约。5月30日,美墨双方交换了批准书。6月12日,美军撤出墨西哥城。7月4日,“独立日”,波尔克向全国人民宣布条约正式生效。历时一年零九个多月的战争结束了。

五年后,在修跨洋铁路的时候,美国人发现适合修路的吉拉河(Gila River)以南地区在墨西哥境内,还真应该把美墨边境往南推半个纬度。于是,詹姆斯·加兹登(James Gadsden)代表美国政府向墨西哥提出购买这一地区的要求。猜猜此时谁是墨西哥总统?桑塔·安纳。他可算知道美国人的厉害了,要是不卖,他们又得抢,还不如趁早谈个好价钱。1853年,美墨签署“加兹登条约”,美国以一千万美元购买了吉拉河以南地区(上图深蓝色地区)。两国的领土“纠纷”彻底掰扯清楚了,但两国的关系一直心结难解。直到1937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才让两个唇齿相依的邻居渐渐忘记仇恨,携手走向未来。

美墨战争是一场规模不大、伤亡不多的战争,但它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墨西哥割让的土地(包括德克萨斯)约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占墨西哥国土总面积的55%。美国领土因此扩大了50%,成为横跨北美洲、连接两大洋、面积约七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美国人终于实现了“从大海到大海”的百年夙愿。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没有一个民族能用如此宽广的胸怀拥抱海洋。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

“正是地理优势成就了美国的繁荣,也最终成就了她的人文主义……美国人的优越感不是来自性格,而是来自地理……两大洋不仅给了美国人实践他们的理想主义的豪华平台,也让他们进入世界两大政治和贸易中心: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和太平洋对岸的东亚,而富饶的美洲大陆就在它们的中间。”

紫色是德克萨斯,绿色是俄勒冈,黄色是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它们都是波尔克“带进”美国的。

有人说,要想知道波尔克做了什么,最好的办法是看地图(比如上图)。三分之一的国土(德克萨斯、俄勒冈、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就是他留下的“脚印”,在这个“脚印”上将产生十二个州。虽然政客和学者们一直抨击着战争的非正义性,但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没有人想“修正”战争的结果,没有人想把从墨西哥抢来的地盘还给墨西哥,因为没有人能承受这样做的后果。随着美墨战争的结束,美国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也结束了,“美国本土”(今天的“下四十八州”- The Lower Forty-Eight)已然成形。“昭昭天命”变成了现实,“远西”(西海岸)到“远东”(东亚)不再遥远,浩瀚的太平洋为美国人开启了一个无限的世界。

当然,任何辉煌的背后都是阴影。忽然扩大的领土让很多人不得不问:华盛顿的那个政府还管得过来吗?遥远的西海岸与古老的东海岸是否有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理想、同样的利益、同样的争斗?还有那个怎么绕都绕不开的话题:奴隶制。在这三分之一的国土上,到底应该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谁来决定这些州的命运?也许,没有领土扩张,“内战”至少不会爆发得那么早,因为那一直被小心维护着的“平衡”不会那么快地倾斜。

美墨战争似乎也为十几年后的“内战”提供了“预演”的舞台。“内战”中的名将和名人们都是在美墨战争中第一次体验人生,第一次展露才华,第一次释放激情,第一次追寻梦想。他们中有未来的北军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 Grant),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Robert Lee),南部邦联的总统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H. Davis),等等。这些在墨西哥的土地上并肩作战的西点军校毕业生和教官们,也许从未想过,当他们再次相遇,他们将兵戎相向,兄弟相残。还有那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众议员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从头到尾反对战争,时时处处给波尔克总统下绊子。他可曾知道,当他有朝一日入主白宫,他将领导一场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作为战败方的墨西哥绝对没想到,她失去的不只是一片国土,还是一个希望。因为,在她刚刚割舍的加利福尼亚,一道金色的光芒正划破夜空。所有的幸运,所有的奇迹,将与墨西哥无缘。是什么让昔日的蛮荒之地一夜之间走进全世界最疯狂的梦想?它将怎样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民族?请看下一个故事:四九年。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3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17) – 波尔克先生的战争

  1. 思念如燕 says:

    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所谓天下就是有德者居之,没有什么自古以来。加入没有美墨战争,今天那片土地和人民一定会和今天的墨西哥一样是个巨大的灾难吧。

    • blueberry says:

      历史的变迁确实难以预料,可能是天注定。过去认为对的事现在也许是错的,反之亦然。但愿人们变得越来越有智慧,为自己做更好的选择。

  2. Stephen says:

    前面的文章好像没有涉及Wisconsin,Michigan,Illinois,Indiana和Ohio这几个州的土地来源?还是我遗漏了什么?

    • Blueberry says:

      对,没有涉及。这些州在密西西比河以东,1783年《巴黎条约》时就划归美国了。后来没有太多故事发生,基本都是先成立领地政府,然后变成州。我主要以政治事件为线索。但以前写这些地方少,不意味着以后也少。在后面的故事中会涉及这些州的事。比如,写林肯就不能不写伊利诺伊和芝加哥。

    • 浣熊 says:

      這幾個州加盟美利堅,好像涉及建國之初的Northwest Ordinance。它規定了西北地區(當時算是西北“荒蠻”地帶)加入聯邦需要滿足的條件和步驟。理解如有誤,還請畢藍老師指正。

  3. Blueberry says:

    没有误,确实是Northwest Ordinance. 我故事中很少涉及这个地区,只在“终生为奴”中提过一下。

  4. 姚之群 says:

    【美利坚民族从来不是基于同样的血缘、传统、文化的民族,也不是靠权威维系的民族。这个民族唯一的纽带是价值观。只要你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你就是“美国人”。】

    点赞。价值观就是利益观,趋利避害是人性。知道如何做事对己有利,这是聪明。知道如何做事对己对他都有利,是智慧。做事能让他人有利,叫得人心。能让天下人都得利,就是大智慧。美国人做事不能让中国人得利,他就永远无法得到中国人民的心,中国人做事情必然损害美国人的利益,那是零和游戏,不可持续。所以古人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 Blueberry says:

      双赢互利是大学问,不是一般人的眼光可以看透的。恐怕要等一段时间了。

      • 姚之群 says:

        看不透,有样学样就可以,傻子过年看隔壁嘛。抗战时期,中美友谊最好的时期,奠定中美合作基调。结果双赢。邓小平时期,中美联手打败苏联帝国,再续中美合作佳话,赢得一个战略和平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双赢。朝鲜战争支持金日成侵*略韩国,导致联合国制裁,损了儿子又折兵,双输。贸易战,迄今为止双输。我这个极其一般的人都看的明明白白的。

  5. Blueberry says:

    可惜,你看明白了不管用呀 🙂

  6. Richard Leu says:

    看完这一回 美墨战争, 感觉 好像在叙述 俄乌战争, 乌国奋力抵抗。 惟与美墨战争不同的是 俄乌基本上是同源, 俄国普廷 也推门罗主义, 侧门不能有北约 的影子, 就如同 美国后院的古巴不能有俄国的脚步。 大国的战略 都是如此, 英雄所见 也是互相抄袭而已。只是此一时 彼一时, 领土扩张 已经 没有可能了。 尤其这个地球村, 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