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34)- 半岛战役

1862年3月17日,乔治·麦克莱伦在华盛顿近郊亚历山德里亚港(Alexandria)登上蒸汽船,向弗吉尼亚驶去,他的“伟大的战斗”开始了。从1861年7月到1862年3月,整整九个月,整整一个“孕期”,“波多马克部队”(Army of Potomac)终于破茧而出,迎来了东部战场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美国海军出动大小船只389艘,运送陆军官兵12万人,44个炮队,3千门炮,1千多辆车,1万5千匹马,还有数吨其它设备和给养,光把这些人和物从华盛顿运到战斗开始的地方,弗吉尼亚半岛(Virginia Peninsula),就得三个星期。西半球(南北美州)的人们从没见过这么庞大的军队,欧洲的军事观察家们称它为“巨人的行动”。这就是耗时将近四个月的“半岛战役”(Peninsula Campaign)。

光鲜亮丽的军队背后是政治权谋。就在出发前几天,3月11日,林肯解除了麦克莱伦的美军总司令的职务,只让他担任波多马克部队的总指挥。林肯说,这是权宜之计,好让麦克莱伦集中精力打仗,不必操心其它事情。至于打完仗以后是否官复原职,林肯没说。是个人就看得出总统对麦克莱伦的不信任,但这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从上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肯本来是希望麦克莱伦正面迎敌,直接从华盛顿向里士满推进。理由是:一,联邦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大可勇往直前,不必绕弯弯;二,正面进攻的军队刚好横在华盛顿和里士满之间,不必担心首都空虚。可是,麦克莱伦不听,非要按自己的意思来,从海上绕道弗吉尼亚半岛,到敌人的后方去,然后从半岛往里士满打。这样做耗时耗力,而且明摆着胆怯,不敢跟南军面对面。更要命的是,大部队在海上漂着时,首都的安全难以保障。小小的华盛顿城虽然战略价值很低,但政治价值太高。一旦被占领,引起的震动足以让欧洲各国承认南方的合法地位。正是基于这一点,麦克莱伦的一意孤行才引起了国会、总统、和舆论的猜忌。尽管麦克莱伦留下大约6到7万人守卫华盛顿,大家仍觉得他故意把首都空出来让南方有机可乘,林肯解除他的职务也就理所当然了。

就在麦克莱伦绕着弯子深入敌后的时候,南军最高指挥官约瑟夫·约翰斯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鬼使神差地决定从靠近华盛顿的前线全面后撤,把主力向里士满靠拢。这下可好,麦克莱伦本想避实就虚,结果却变成与约翰斯顿正面硬刚。难道约翰斯顿是“神算子”?非也。他之所以歪打正着地南撤,不是因为他想与麦克莱伦面对面。恰恰相反,他以为麦克莱伦会从华盛顿直接向里士满进攻,他正想避开麦克莱伦的主力呢。两人你避我,我避你,撞一块儿了。麦克莱伦保守,约翰斯顿也保守,但约翰斯顿有充分的理由。最主要的理由是,南方的实力与北方相差太多。约翰斯顿的兵力是麦克莱伦的三分之一,武器装备、训练水平都不行,他必须集中所有的力量保卫里士满。麦克莱伦在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畏手畏脚,还相信错误的信息,以为敌人的兵力是自己的两倍。他的“狂想症”把畏敌情绪无限扩大,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要是换个稍微有点血性的将军,南方绝无生存的可能,毕竟北方的优势太大了。然而,所有的时机,所有的希望,都在麦克莱伦的犹豫和迟疑中悄悄溜走了。

当然,不管麦克莱伦多磨叽,“波多马克部队”还是气势汹汹地直扑弗吉尼亚半岛。12万大军来袭,光吓也把南方吓个半死。但约翰斯顿最大的问题好像不是来自前线,而是来自后方,来自三军统帅杰斐逊·戴维斯总统。我们以前讲过,戴维斯无容人之量,与约翰斯顿闹别扭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是战事紧迫,约翰斯顿早被踢回家了。约翰斯顿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战争部长朱达·本杰明(Judah Benjamin)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本杰明不懂军事,他的特长是完全顺从戴维斯,总统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跟屁虫一样的战争部长让将军们怨声载道,再加上1862年初南方在西部和北卡罗来纳沿海连连失手,要求本杰明下课的呼声高得连戴维斯也不能不理了。作为对本杰明工作一团糟的惩罚,戴维斯决定给本杰明升官,提名他为国务卿。继任的战争部长乔治·伦道夫(George W. Randolph)也不懂军事,如今,北方大兵压境,咋办?就算戴维斯是职业军人出身,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总要专业人士替他出谋划策才行。能得戴维斯的信任、又能有效地与将军们合作的人只有一个,他是罗伯特·李(Robert E. Lee)。于是,李被任命为高级军事顾问,他的任务是与约翰斯顿一起部署弗吉尼亚半岛和里士满的防御。

罗伯特·李与约翰斯顿是西点的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不错。李风度翩翩、性格沉稳,最大的优势是高情商。他不像约翰斯顿那样老是触碰戴维斯的“逆鳞”,而是不卑不亢,细致周到,让自负的戴维斯听得进自己的话。也不知道是因为李的专业水平还是他的人格魅力,反正戴维斯爱上了这个学弟,对他言听计从。约翰斯顿也愿意与李协调合作,前线的将军和后方的总统之间总算有了一座桥。现在,当务之急是征兵。4月16日,南方的国会通过了新大陆有史以来第一个“征兵法”,规定18岁到35岁之间的白人男人有义务服兵役。美国从来都是“募兵制”(志愿兵),当兵吃饭全靠自愿,你当兵是因为你想当兵。“征兵制”(义务兵)可就由不得你了,只要国家需要,愿不愿意都得上。南方这也是没办法了,强拉壮丁也凑不齐10万人,能多一个是一个吧。

在李和约翰斯顿的筹划下,南方设了三道防线。前两道在半岛上,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在里士满近郊。弗吉尼亚半岛是二百五十多年前第一批殖民者的落脚地,东边是约克河,西边是詹姆斯河,南面是切萨皮克湾,地域狭长。第一道防线东起当年的战场约克镇(Yorktown),西至詹姆斯河,长14英里,横拦在半岛南部。第二道是在第一道之后10英里处的威廉斯堡东南。严格地说,这不是一条“线”,而是个军事要塞马格鲁德堡(Fort Magruder),以它的守将约翰·马格鲁德(John Magruder)的名字命名。第三道在第二道之后40英里处,里士满东郊,距市中心不到10英里。约翰斯顿和李都清楚,前两道防线基本是摆设,吓唬人的,只能拖延一下麦克莱伦的进军速度。南方就那几个人,根本守不住。第三道才是防守的重点,也是孤注一掷的选择。此线一丢,里士满就完了。

4月4日,麦克莱伦在半岛南端的联邦军事要塞门罗堡(Fort Monroe)登陆。其实,此时半岛上两道防线的南方军队加起来只有大约1万4千人,对付麦克莱伦的12万人马等于以卵击石。谁知,52岁的马格鲁德将军不像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倒像是戏剧学院的高材生。他让那几个骑兵、步兵天天在外面“巡逻”,车辆来来往往,好像有无数的兵无数的给养,源源不断地来到半岛。影帝马格鲁德成功地让敌人看到了一个固若金汤的约克镇和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不久,麦克莱伦得到报告:南方在岛上的兵力足有10万人!啊?10万?!麦克莱伦表示,我太难了!这情报靠不靠谱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不靠谱的情报让麦克莱伦深信不疑。一个人的判断力实际上是心结的外露,麦克莱伦本来就认为敌强我弱,你就算告诉他敌军有100万,他也会信。12万对10万,不行,优势太小,没把握。现在,只剩一件事可做:向华盛顿求援,再给我调5万人来!

林肯接到电报后的第一反应是想冲到前线去把麦克莱伦掐死。还要援军?你是想把首都变成空城吗?别说敌人不可能有10万,就算有,你的12万不够用吗?这是打仗,不是阅兵,你不会是想靠喊口号攻城略地吧?林肯的回复很快就到了:援兵没有,我不管敌军有多少人,你立刻出击,不得延误!麦克莱伦收到林肯电报的第一反应是:你行你上,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总统。麦克莱伦又发了封电报,给总统算算账:我手头只有8万5千人,剩下那些还在海上,我得等他们都到了才能进攻。林肯好好查了查账本,给麦克莱伦回电:明明已经有10万8千人到位,你为什么说8万5千?最后,林肯给了麦克莱伦一个忠告:别忘了,是你非要舍近求远跑到半岛去的。既然去了,就面对现实。这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你必须行动”。

总统真不是吓唬麦克莱伦。就在这位将军拖拖拉拉不想进军时,国会的联席会议正在调查麦克莱伦的叛国动机。除了怀疑他掏空首都,还怀疑他故意怠战,为“民主党”创造赢得下次大选的机会。麦克莱伦感觉自己背后的火比眼前的火旺多了,还是向前吧。他不知道的是,他认为坚不可摧的约克镇实际上如纸糊的一般,约翰斯顿早就下令给马格鲁德:能拖就拖,拖不下去就撤,千万别玩儿命,保存实力要紧。此战唯一的目的就是拖延时间,为里士满争取加强防守的机会。马格鲁德百分之二百地完成了任务。他一面悄悄地把人员和物资往里士满撤,一面耀武扬威地调戏麦克莱伦。麦克莱伦的怂劲儿上来还真是谁也治不好,面对1万4千敌人,他的12万大军没有冲锋陷阵,而是挖起了战壕,一寸一寸地挖,一步一步地爬。他不愧是西点的高材生,工程兵出身,战壕挖得堪称完美。一个月后,5月4日,战壕终于挖到约克镇城下。麦克莱伦下令发起总攻,炮火连天,喊杀声不断。冲过去一看,约克镇早已是空城一座。再一查敌人营地的规模,哪有什么10万大军,整个被人耍了。麦克莱伦不管这个,立刻电告华盛顿报捷:“约克镇是我们的啦!”零伤亡拿下一座空城,难道不是胜利吗?

本来一天就能解决的战斗折腾了一个月,但不管怎样,还是进步了,继续推进吧。5月5日,联邦军队占领已经撤空的马格鲁德堡(第二道防线),半岛上的抵抗全部清除。5月8日,林肯带着战争部长斯坦顿和财政部长奇斯来到门罗堡,亲临前线视察。这一看就看出问题来了。与门罗堡隔水相望的诺福克港居然还在叛军手中,为什么?原来,诺福克因不在半岛上,不是麦克莱伦的攻击目标。林肯说:这怎么行?这么重要的军港被留在身后,太危险了。别忘了,港内还有一艘“弗吉尼亚号”呢(参看上一个故事)。正是因为“弗吉尼亚号”的存在,美国海军在这次行动中不敢沿詹姆斯河或约克河长驱直入,只能把陆军放在半岛最南端的门罗堡,大大加长了行军距离。此时,麦克莱伦已率主力向里士满进发,军事小白林肯决定下场实习。

5月10日,林肯与斯坦顿命海军攻取诺福克。还以为是一场恶战,却发现诺福克守军早已撤离,只留一拨人专门负责破坏海军的造船厂。美军顺利占领诺福克。为了避免落入敌手,5月11日,“弗吉尼亚号”的船员将它开到詹姆斯河上,炸毁了这艘开创了海军新时代的铁甲舰。从此,北方海军再无后顾之忧。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由总统亲自指挥的战斗,以完胜告终。

随着联邦军队向北推进,里士满越来越紧张。到5月底,麦克莱伦的前锋距里士满只有6英里。约翰斯顿把能调的军队全调来了,凑了8万多人,守护着最后一道防线。里士满人心惶惶,居民能跑的都跑了,很多人劝戴维斯弃城而逃。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刻,罗伯特·李站起来,眼中闪着泪光,坚定地说:“里士满不能被放弃,不应被放弃!” 他告诉总统,他会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里士满的每一个街区、每一座房子。戴维斯像以往一样把信任票投给了李。

李和约翰斯顿在奇克哈默尼河(Chickahominy River)两岸部兵,力图阻挡麦克莱伦的攻势。5月31日,约翰斯顿进攻河南岸的联邦军队,这就是“七棵松之战”(Battle of Seven Pines)。约翰斯顿计划得倒是挺周全,但过于复杂,以至于部下没全听懂,结果打得一团糟。好在约翰斯顿临危不乱,稳住了阵脚,麦克莱伦又过于保守,不敢进攻,最后是个平局。但是,这场战斗有两个致命的后果。一,它阻止了麦克莱伦的攻势,也成功地影响了他的心理。麦克莱伦的“狂想症”再次发作,坚信敌军有足足20万人。他又开始不停地要求华盛顿增援,说要是得不到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二,约翰斯顿肩膀和前胸受伤,暂时不能指挥军队了。战斗结束后,李陪着戴维斯巡视战场。一路上,戴维斯沉默不语,考虑着约翰斯顿的继任者。军中想要这个位子的大有人在,他们都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但是,戴维斯心中已有人选。6月1日,戴维斯宣布,罗伯特·李成为南方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也许戴维斯和李都没意识到,这个任命决定了“内战”的走向。南方将为这个决定收获成功,也将为此付出代价。从来没当过前线指挥官的李忽然成了军队的总司令,他是否堪当重任?里士满能否转危为安?“半岛战役”的结果如何?请看下一个故事:李将军。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21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34)- 半岛战役

  1. kk says:

    将军姓李 向河梁 回头万里
    谢谢Blueberry

  2. Blueberry says:

    为啥会打仗的人都姓李?lol

  3. 思念如燕 says:

    看到这个麦克莱伦想到了曾国藩,没别的能耐,挖战壕水平一流,结硬寨打呆仗,哈哈。

  4. 浣熊 says:

    每次都很期待您的新作出爐,可惜速度有點慢。。。
    很想問一個問題,是關於Cleveland總統的。但估計還得等若干年才能等到Cleveland出場。但提前在這裡問,又怕是在發表與本集主題無關的話題,哈哈。

    • Blueberry says:

      确实慢,一个月一篇。明年初估计能把内战写完,明年应该就可以写到Cleveland了。有问题可以现在问,我尽力:)

      • 浣熊 says:

        我對金融一竅不通,您是專家,所以請教一下:Cleveland第二次競選時因爲美元要不要和銀子脫鉤,吵得不亦樂乎。我能理解西部州因爲盛產銀子所以反對脫鉤,但我不明白爲啥Cleveland認爲美元只有效仿歐洲實行“金本位”才能維持美元不貶值,才能保障美國本土工業。保持金、銀都和美元掛鉤,只要中央嚴格把握美元發行量,還是可以避免美元貶值啊,爲啥一定要把銀子踢掉呢?望畢老師不吝賜教,謝謝!

        • Blueberry says:

          我也不是专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下吧。一,美元从一开始就是金银双本位,汉密尔顿定的银金比例是15:1,后来变成16:1。此时的货币是稳定的,因为金银的产量稳定。二,1849年的淘金潮让金子产量大增,但又没有多到泛滥的地步,而银子仍然稀少。此时,金本位渐成主流,因为金子做为货币的产量刚好。过于稀少的金属不适合做货币,因为会影响货币发行量,影响流通,阻碍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古代多用白银,而不是黄金,为货币的原因。三,随着西部银矿的开发,白银的产量上来了,超过了金产量,又有了与金子争夺货币权的实力。问题是,此时的银产量过高,甚至泛滥,超出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官方的银金比例没变(16:1),但银子的市场价值大贬(24:1)。手持银子的人购买力大增(按官方比例),货币贬值(市场价)。四,Cleveland面对的不只是金银比例的问题,还是“Free Silver”的问题,西部主张银子不受限制地进入货币领域,这样肯定会引起通货膨胀。你可以把此时的白银看作纸币,纸币没了根基就是这个效果。五,银子泛滥也掏空了国家的金库,因为政府要用官价(法定价格)用黄金购买白银,然后铸币。对外的债务要用黄金支付,对内的税收得到的却是白银。这些是Cleveland反对Free Silver的原因。六,但是,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金本位也不妥当。金子产量少,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增长,通货紧缩是引发1893年危机的原因之一。看看今天美联储的做派,经济下滑时,应该适当地量化宽松,增加货币供应,让货币贬值,刺激经济。Cleveland的货币政策对缓解经济危机没有帮助,这是他在第二个任期中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七,后来金本位的确立是在金产量提升之后,特别是南非的金矿发现之后,黄金做为货币才更合理。再后来,金产量也靠不住了。今天,货币的软硬全靠政府信用和经济实力,不再需要贵金属的支撑。当然,美元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是霸权(世界)货币,多印一点没关系,全世界帮着消化。

          • 浣熊 says:

            多謝您的詳細解答!我基本上明白了。也就是說金、銀的產量是核心要素。另外,在Cleveland上任前,聯邦政府政策性地強制購買白銀是很危險的,它造成國庫空虛,在國際市場上無法與歐洲國家對接。

            • Blueberry says:

              是的。即使今天,贵金属仍很重要,但不到迫不得已,恐怕谁都不会把它当货币了,当最后的支付手段或高价商品还行。

      • Logan says:

        那年能写到拜登呢?😂

  5. 今天是个好天气哟 says:

    作者您好,偶然间因为搜索威士忌叛乱读到了您的文章,能把美国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生动有趣,真的很厉害。本人目前在准备考研,英语专业,其中一门要考美国文化,缘分啊~
    总之,您慢慢写不着急的,慢工出细活,不因匆匆写就而留下太多遗憾嘛。本人英美文学方向,美国历史文化方面才疏学浅,看到作者您行文流畅,旁征博引,各种历史上大大小小事件主义等信手拈来,很是佩服。祝好∩_∩

  6. jack-liu says:

    我记得南方人很崇拜李将军的,不知道他能力到底如何,期待下一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