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57)- 刺杀林肯(上):受难日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一千八百三十五年前的今天,耶稣基督为拯救人类而死,他的血洗涤了人类的罪恶。四年前的今天,萨姆特堡的炮声骤歇,“内战”爆发。今天,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将军带着四年前被他亲手降下的星条旗回到萨姆特堡,亲手把它升上天空。“内战”结束了,四年的噩梦结束了。今天,应该是个好日子。

今天,林肯的心情一扫往日的阴霾,变得轻松愉快。自从4月9日罗伯特·李将军向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投降,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市就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4月13日晚,华盛顿举行了盛大的“灯光秀”(Grand Illumination),成千上万的灯火(油灯、蜡烛)同时点燃,成千上万的人徜徉在街道或伫立在门前、窗前,欣赏炫丽的光芒,体验久违的和平,憧憬美好的未来。林肯的眼光从战争转向和平,重建南方是他近日来的心思所在。他要以宽容的心对待南方和南方人,维护被解放的黑人的权利,裁撤大部分陆军,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等等。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他忧虑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今天,他把这些烦心事放到一边,准备陪家人和朋友共度好时光。

清晨,林肯与妻子玛丽和刚从前线归来的长子罗伯特一起吃早餐。一年前,罗伯特从哈佛毕业,然后进入哈佛法学院。但他辍学参军,给格兰特当了帐前助理。即使在五年的独立生活和战场经历后,21岁的罗伯特依然带着些孩子气。林肯告诉罗伯特:现在是脱下军装规划未来职业的时候了。他希望儿子重拾学业,成为合格的律师。然后,林肯提醒玛丽:别忘了,今天我们有个约会,一起坐马车出去兜风哦!玛丽的心立刻温暖起来,他们已经好久没这么简单、放松地相处了。无穷无尽的责任几乎把林肯拖垮,也把他拖离玛丽身边。在他们二十多年的婚姻中,玛丽失去了两个儿子;过去四年的白宫岁月加剧了她的焦虑和恐惧,使她的精神濒临崩溃以至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使她成为最不受欢迎的“第一夫人”之一。林肯的温存是她唯一的尉籍。

在丈夫的笑容中,玛丽提了个要求:今晚去福特剧院(Ford’s Theatre)看“我们的美国亲戚”(Our American Cusin)。这出戏不是玛丽唯一的选择,甚至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福特剧院曾经风光一时,但此时正走下坡路,特别是最近,生意很不好,被竞争对手格罗弗剧院(Grover’s Theatre)甩了不止一条街。今天,格罗弗剧院上演爆款剧“阿拉丁”(Aladdin),一票难求。但只要林肯说句话,一切都不是问题,最好的包厢永远会为总统和总统夫人保留。然而,玛丽纠结过后并没有选择“阿拉丁”。“我们的美国亲戚”是个喜剧,却不那么出彩,因上演多时,早已失去了最初的轰动效应。但是,这部剧的女主演,劳拉·基恩(Laura Keene)是位传奇女性。她是当时美国最富盛名的女演员之一,也是成功的剧院经理人,深受剧迷们和女士们的喜爱。今天是基恩的第一千场戏,玛丽不想错过这么有纪念意义的夜晚。

林肯像玛丽一样热爱戏剧,是剧院的常客,但口味不一样。他其实想看“阿拉丁”,对“美国亲戚”根本不感兴趣。可是,今天,他决定满足妻子所有的愿望。他毫不犹豫地对她说:“我会安排的。”早餐过后,林肯派人给福特剧院的经理送了一张纸条。消息瞬间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林肯总统和夫人以及格兰特将军和夫人将于今晚莅临福特剧院。本来没卖出去的票立刻售罄。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亲眼目睹林肯和格兰特这两位最受美国人崇拜的人物。还有比他俩更好的广告吗?

格兰特的出现让林肯对今晚充满期待。在互相扶持着走过“内战”的至暗时刻后,他俩已是亲密的朋友。格兰特和妻子茱莉亚4月13日来到华盛顿,本想在战争部办完事当天就赶往新泽西与四个孩子团聚,但美军总司令不可能无声无息地“溜出”华盛顿。昨晚,格兰特被战争部长斯坦顿强拉着看了“灯光秀”;今天,他被林肯邀请出席内阁会议,晚上还要一起去剧院看戏。上午11点,来到白宫的格兰特有点心事重重,因为妻子刚跟他怄完气。茱莉亚恨不得飞到孩子们身边,对格兰特的“滞留”很不满意。听说被邀请与林肯夫妇一起看戏后,茱莉亚忍无可忍,怒气爆发。坐在内阁会议中的格兰特惴惴不安。他无法开口对总统说不,打算先答应着,回去再哄哄茱莉亚,没准儿她能通融一下呢。就在内阁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递给格兰特一张纸条,是茱莉亚送来的,上面写着:格兰特太太要她丈夫马上回威拉德酒店,以便他们乘今晚6点的火车前往新泽西的伯灵顿(Burlington)。这是“最后通牒”。格兰特似乎一下子“轻松”了,有人替他做了决定。他固然不想拂总统的面子,但更不想违逆妻子的意愿,因为茱莉亚是他的至爱和依靠。于是,惧内的格兰特对惧内的林肯说:对不起,老婆大人有命,不敢不从,今晚不能陪总统了。林肯很失望,却也只能与亲爱的朋友道别。格兰特不去,他也不想去了。可是,一想到玛丽那期待的眼神,所有的沮丧便被他埋在心中。

这一天过得很慢,又很快,过得普普通通,也有点奇奇怪怪。前后有六个人拒绝了总统的看剧邀请。格兰特夫妇拒绝后,林肯邀请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夫妇,被拒;邀请战争部电报室主任托马斯·埃克特(Thomas Eckert),被拒;邀请自己的儿子罗伯特·林肯,被拒。福特剧院好像有毒,没人愿去。林肯很伤心,但没表现出来。无论如何,他总是要陪玛丽去的。最后,电报室的另一个负责人亨利·拉斯伯恩(Henry Rathbone)少校接受了总统的邀请,将带未婚妻克莱拉·哈里斯(Clara Harris)前往。

更奇怪的是,这一天的林肯絮絮叨叨地聊着自己被刺杀的可能。他对贴身保镖威廉·克鲁克(William Crook)说:“我相信有人想要我的命。我毫不怀疑他们会这么干。”克鲁克赶紧反驳总统的乌鸦嘴,林肯却自顾自地说:“如果它(刺杀)真的要来,我们根本防不住。”其实,大家为林肯的性命担惊受怕已经四年了,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设防。战争期间,做为世界上第一位用电报与战地指挥官搞直播的领袖,林肯对电报产生了强迫症般的依赖。他一天要去好几次战争部的电报室,都是独来独往。战争部离白宫不远,他经常半夜十二点从白宫走过去,待上一两个小时,再走回来。他只有一个保镖,还不常带。后来,战争部长斯坦顿实在受不了总统那过于大条的神经,派了四个战士担任林肯的警卫,一个守在白宫门口,一个站在总统办公室门外,一个随着他在各处走动,一个轮班。这是“特勤处”(Secret Service)的前身。华盛顿警察局也派来四个警察专门负责总统的安全。所有这些都挡不住林肯独自外出。他还喜欢在夜里一个人去三英里之外的“战士之家”,或骑马,或坐马车,孤独地穿行在僻静的小路上,每星期至少三次。有一次,在“战士之家”门外站岗的一个战士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然后就见总统狼狈地在门前勉强勒住马,帽子丢了,衣服散乱。原来,在来的路上,他的马听到些动静受了惊,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林肯尴尬地对战士说:“这事儿别外传哈。”太掉架了,好说不好听呀。比深夜“裸奔”更要命的是白宫的“开门”政策(open-door policy)。林肯认为自己是“人民的总统”,那么,白宫就是“人民的房子”。白宫的门为“人民”开,“人民”想啥时候来就啥时候来,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当然,前提是脑子正常的“人民”不会闲得没事干跑到白宫呆着。于是,求职者、游说者、上访者、申诉者蜂拥而入,见不到总统就赖在白宫不走,睡在走廊里,随时准备拦截总统或路过的官员;有的还好奇地蹭到总统办公室外,探头探脑地往里看林肯是咋办公的,最长的能在白宫住十来天。只要时间允许,林肯会尽量接见每个人。这些人中混进个把杀手太容易了。林肯这种“作死”的玩法怎能不让人担心?问题不是刺杀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灾难似乎随时随地等着他。今天,斯坦顿在拒绝总统邀请的同时也劝总统不要去剧院,但林肯说:格兰特已经爽约了,我若不去会让大家太失望。斯坦顿见劝不回来,只好退一步,说:“至少带个警卫去吧。”

下午3点半,林肯和保镖克鲁克第二次从战争部走回白宫。他有点低迷,对克鲁克坦白道:“我真不想去(看戏)。”他的神情就像一个刚被判了死刑的人。不过,他很快便调整好情绪,带着玛丽出门兜风。他们亲亲密密地坐在马车上,敞开车棚,路过的所有的人都能看见他们。玛丽从林肯温柔的眼神中看到了当初恋爱时的甜蜜,林肯用轻柔的声音跟玛丽说着悄悄话:“今天,战争结束了,我们以后要高兴起来。战争和威利的死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太悲惨了。”一直不敢相信自己能活着看到战争结束的林肯从来不敢想象未来,但今天,他开始憧憬了:他卸任后会与玛丽去趟巴勒斯坦,拜访圣城耶路撒冷;他会回伊利诺伊继续当律师,他和赫恩登(Herndon)合伙的律师事务所的牌子还挂着呢;他会攒更多的钱,在家乡安度余生……

兜风回来,林肯和克鲁克第三次去了战争部。南方在北卡罗来纳的部队应该很快就会向谢尔曼投降,他希望第一时间听到消息。没等到谢尔曼的电报,他们走回白宫。到了轮班的时候。马上要下班回家的克鲁克像往常一样对林肯说:“晚安,总统先生。”林肯却与往常不一样地回答:“再见,克鲁克。”他不是每天都说“晚安,克鲁克”的吗?今天怎么了?这一句“再见”让克鲁克琢磨了一路子,就觉得哪儿不对劲。

晚上8点,林肯终于准备好与玛丽去福特剧院。他今晚带的保镖是华盛顿警察局派给他的四个警察之一:约翰·帕克(John Parker)。在这四个警察中,帕克是唯一一个有职业道德问题的。他在过去的履历中曾多次因懒惰、懈怠而疏于职守,却不知为什么被推荐到白宫任职,深得总统夫人玛丽的信任。于是,在这个致命的夜晚,美国总统的性命就托付到了一个不靠谱的警卫手里。8点半左右,林肯夫妇、拉斯波恩和未婚妻克莱拉·哈里斯来到剧院,走进楼上的包箱。剧8点就开演了,那些冲着林肯和格兰特来的观众看着空空的包厢正失望呢。舞台上的劳拉·基恩见林肯现身,暂停了表演,指示观众看向包厢。乐队奏起“致敬元首”(Hail to the Chief),人们站起来向林肯欢呼。林肯似乎没预料到这个情形,为自己打扰了大家看戏感到抱歉,他站在包厢前沿向观众鞠了两次躬才落座。

包厢就在舞台上方,离舞台很近。林肯和玛丽的座位面向舞台,包厢的侧面挂着帘布,这样给了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他们能看到舞台,观众却基本上看不到他们,除非他们探身向前。拉斯波恩和哈里斯坐在林肯和玛丽的侧面,微微偏向林肯的方向,他们要稍转一下头才能看到舞台。林肯充分利用了这点私人空间,温柔地拉住玛丽的手。老公的“暧昧”举动让玛丽有点脸红,她悄悄地说:“人家哈里斯小姐看到我这么粘着你会怎么想?”林肯说:“她什么都不会想。”然后,他把玛丽的手抓得更紧了。

林肯的身后是包厢的门(内门)。门上有个小孔,主要是为了让外面的侍者看清里面的状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来伺候,避免尴尬。门外是一小段走廊,通向另一个门,也就是包厢的外门,外门之外是二楼的楼梯和走廊(公共空间)。所以,这个有里外两层门的包厢还是很私密的。保镖帕克的任务就是坐在包厢外门的外面,阻挡所有不明身份的人进入包厢。可是,坐在包厢外的帕克百无聊赖,舞台上的热闹和台下的哄笑让看不到剧的他烦躁,又觉得口渴。于是,他像过去一样擅离职守,出了剧院,到旁边一家酒吧喝酒去了。林肯今晚唯一的保镖就这样离开了他应该保护的人。

大约10点13分,剧已渐近尾声,也将迎来本剧的一个大梗。剧中一个角色说完台词后,全场应该爆笑。此时,一个男人悄悄地来到二楼总统包厢门外。帕克的离去让这扇门如同虚设。他开门进去,顺手把门从里面锁住,这样,即使有什么动静,外面的人也一时半时冲不进来。他走过短短的通道,来到包厢的内门。顺着门上的小孔,他看到林肯正笑着看向舞台,他和玛丽不像刚开始那样手牵手,而是放松地坐在摇椅上。所有的人都被舞台吸引,没人听到门外任何动静。

男人轻轻地拉开包厢的内门,走了进去。他右手拿着一把德林格(Deringer)手枪(大口径短筒手枪),里面只有一颗子弹,左手攥着鲍伊(Bowie)刀(长刃猎刀)。他伸出手臂,举枪瞄准林肯的后脑勺。10点15分,舞台上的演员说出了那句台词,台下果然爆笑。就在这笑声中,男人扣动了手枪的扳机。在他扣动扳机的同时,林肯刚好侧头向前倾,想看看下面的观众。如果他向前多倾一寸,或者说,只差半秒钟,子弹就会打飞。然而,他没能躲开。 中弹的林肯向前倾倒,头跌到包厢的前沿,再也不动了。

刺杀林肯

玛丽正笑着,见丈夫忽然向前倒,她的笑立刻僵住,但仍处于懵圈状态。拉斯波恩少校虽然没清楚地听到枪声,但几年的战争让他非常警觉,他一见总统的异状便跳起来。此时,刺客已扔掉手枪,右手持刀,向拉斯波恩扎去。拉斯波恩本能地抬胳膊一挡,立刻感觉到刺骨的疼痛,血从他手臂上流下来。拉斯波恩忍痛想上前抓住刺客,奈何那人行动迅速,甩开包厢里的人,从包厢跳到舞台上。包厢离舞台不远,本来无大碍,但包厢外面挂了一面厚重的星条旗,杀手的腿被旗子缠了一下,以至于他跌落在舞台上,摔断一条腿。

到此为止,还是没有人搞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剧院的主人詹姆斯·福特(James Ford)从自己的包厢里看到这个高难动作,以为是剧组今晚特别为总统加的噱头;有些观众们在刚才的笑声中隐约听到枪响,以为是庆祝的声音;舞台中央站着唯一的演员,哈利·霍克(Harry Hawk),一脸懵逼地看着“掉”到自己眼前的人,心说你搞什么搞,此处没给你加戏呀。时间似乎停顿了一秒钟,但只一秒钟而已。接着,只见那人支撑着站起来,有人听到他说了句“南方应该自由!”然后跳下舞台,向门口冲去。这时,总统包厢里的拉斯波恩向下面的观众喊:“抓住他!”大家还在愣神儿之际,哈里斯小姐也跟着喊:“请你们抓住他!”有人问:“出了什么事?”哈里斯叫道:“总统被击中了!”此言一出,天下大乱。回过神儿来的观众有的往门口跑,有的喊叫,有一个观众,杰克·里特斯堡(Jake Ritterspaugh),想去追凶手,但被凶手一刀逼退,差点受伤。里特斯堡一犹豫的工夫人家就没影了。那人冲向早已准备好的坐骑,拍马而去,消失在黑夜里。从刺杀到逃走,一共5分钟。

这边拉斯波恩一面捂着自己滴血的胳膊,一面叫医生。观众中恰好有位23岁的查尔斯·利尔(Charles Leale)医生。他今晚来剧院纯粹就是想亲眼见见林肯,现在他成了第一犯罪现场的见证人。利尔虽然年轻,资历浅,但过去几年在战场上救助了无数伤员,俨然已是成熟老练的医生。他先简单查看了拉斯波恩的伤势,帮他止止血,然后让人将昏迷中的总统放平在地上。在检查了瞳孔、脉搏后,他确信总统还活着。现在他要做的事是找到伤口。拉斯波恩受的是刀伤,当时又没人听到枪响,利尔便以为林肯也是刀伤。他解开林肯的衬衫,却发现里面干干净净,一丝血迹都没有,前心后背皆是如此,额头也没有伤。利尔很疑惑,伸手摸了一下林肯的脑后,结果,手上沾满了血。他这才发现隐藏在左耳后的伤口,是枪伤,子弹仍在脑内。

林肯的脉搏微弱,生命正在逝去。利尔立刻开始进行人工呼吸。这时,观众中另外两位医生也来了,他们都是军医,比利尔有经验。但他们赞同利尔的做法,在旁边辅助。紧张又强力的施救还是有成效的,不久,林肯的情况明显好转,心肺功能有所恢复,呼吸顺畅了不少。围观的人们似乎舒了口气,演员劳拉·基恩也赶来,她把林肯的头抱在怀里,就像抱个婴儿。玛丽满怀希望地问利尔:“他会好起来,对吗?”利尔的心情很沉重。从那涣散的瞳孔中,他看到了死亡。他轻声说:“伤是致命的。他不可能恢复。”林肯的脑子已基本停止运行。

此时,林肯遇刺的消息已传遍华盛顿城,越来越多的人赶到福特剧院,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唯一没赶来的是林肯的保镖帕克,他一听说总统出事就吓得溜了。一队骑兵战士和警察也赶来了,把人群挡在门外。美国总统不能就这么死在剧院的地板上,利尔决定马上把林肯抬出去。去哪呢?一位医生建议送回白宫,利尔否决。白宫太远,马车一颠簸,半路人就死了。只能就近找个房子。利尔让战士和警察强行分开人群,开出一条路,另外几个战士抬起林肯下楼。利尔看到,战士们一动,林肯就明显不舒服,呼吸再次阻塞。问题的症结是脑内积血,压迫神经。利尔用手将伤口外迅速凝结的血块拨开,血和脑浆立刻涌出,减轻了压力,林肯的呼吸也顺畅了。就这样,林肯被抬出来。有人说应该去剧院隔壁的酒吧,这是最近的地方,利尔再次否决。美国总统不能死在剧院,难道就能死在酒吧?后世会怎么想?

现在唯一的选择是马路对面的一排房子。有几个战士已经去敲了好几家的门,都没回音。大家正为难,住在其中一个房子里的租客亨利·萨福德(Henry Safford)打开门喊道:“到我这儿来吧!”战士们赶紧把林肯抬进去。床太小,林肯的脚都悬在外面。利尔本想让人把床尾的挡板锯掉,但发现不可行。他又在床头垫了好几个枕头,把林肯的身体向上扶起倚在枕头上,半躺半坐,这样脚就全都在床上了。政府要员纷纷赶到,包括战争部长斯坦顿,副总统约翰逊,国会议员,还有林肯的长子罗伯特,和陆军的首席军医约瑟夫·巴恩斯(Joseph Barnes)医生,共65个人先后到来。玛丽全程无法停止流泪,跪在林肯床前,抓着丈夫的手,要他活过来。然而,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巴恩斯医生接管了救治工作后,重新检查了林肯的伤口,确信子弹不可能在不伤及性命的情况下取出,他也肯定了利尔医生的救治程序是适当的。利尔知道自己已不必留在这儿,但他没有离开。他隔一会儿就要把伤口外凝结的血块抠开以减轻脑部的压力,血和脑浆也随之不停地流到枕头上。没办法,这样能让林肯舒服点,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吧。巴恩斯明白,虽然林肯的心肺暂时还在工作,但他的脑子已经死了。这个脑子里有很久以前的记忆,记录了西部草原上的艰苦生活,记录了一个上不起学的男孩自学成才的故事,记录了一个草原律师成长为政客和政治家的历程,也记录了一个丈夫和父亲对未来的憧憬。现在,这个脑子死了,抹去了所有的记忆。从此,关于他的记忆只能存在于别人的记忆中。

1865年4月15日凌晨,医生们轮流记录着林肯最后的生命体征,他们已很难找到他的脉搏。玛丽情绪崩溃,被请到隔壁的房间。罗伯特·林肯站在床头看着父亲的脸,无法控制悲伤,痛哭流涕。伯恩斯医生按着林肯的一只手腕,利尔医生按着另一只手腕。林肯的最后一次呼吸是在早晨7点21分。随后,他的心脏又跳动了15秒。7点22分零10秒,一切都停止了。利尔听到斯坦顿说:“现在,他属于所有的时代(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

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死于刺杀的总统,彻底改变了美国政治的“和平”模式。在他之后,刺杀事件将不断发生,政府官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亲民”了。那个从福特剧院逃走的凶手叫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是个26岁的演员。他为什么要刺杀林肯?他是怎样谋划这一切的?他的背后有哪些势力?他和他的同谋们结局如何?4月14日夜,林肯并不是唯一遇刺的人。还有谁受到袭击?请看下一个故事:刺杀林肯(下):同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7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57)- 刺杀林肯(上):受难日

  1. 彭彭 says: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次刺杀的背后也有各样的阴谋论吧。

  2. happyyizhou says:

    每次看到林肯被刺的事情都会想哭,最开始是看卡耐基的《林肯传》,后来听喜马拉雅一个主播讲林肯被刺,这次看这里,每次都会眼眶里眼泪打转。林肯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

    • Blueberry says:

      我想,林肯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他的悲剧人生,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的“humble”,是他那种“普通人”的姿态和幽默感。虽然他是个狡猾的政客,但他的优点和缺点都让人觉得很真实,不造作。一个来自社会底层、没有多少从政经验的“小人物”居然在最重要的历史关头拯救了美国,这事儿本身就是奇迹。

      • happyyizhou says:

        老师,最初是您的书让我开始了解了他,然后我又专门去找了林肯的传记去看,了解地越多越喜欢他了。您是我现代西方文化历史的启蒙。古代的西方历史启蒙是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

        他出生在荒野,没上过学,全靠自己自学,喜欢看书爱好文学,喜欢给人讲故事讲笑话,感觉是个爱学习有趣善良的人。悲剧性的婚姻,记得他很不情愿去参加婚礼,又经历丧子之痛。让人同情。顶住中前期北方军事上连续失败时巨大的压力反败为胜,最后以一个悲剧的结局作为谢幕。这些都让我很喜欢他。之前最喜欢的是凯撒,看了《罗马人的故事》和他写的《高卢战记》之后,也是很喜欢,但了解林肯后更喜欢林肯。

  3. 思念如燕 says:

    原来居然和耶稣受难日同一天啊,悲剧氛围增加几分神秘色彩。

    • Blueberry says:

      是的,日子就是这么凑巧。林肯遇刺的前几天和当天的很多事都有神秘色彩,给人感觉他好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当然,有些事也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解释。总之,林肯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很有宿命感。

  4. Haifei says:

    追更两年,每一篇都看过,最棒的美国历史文字。新年快乐!

  5. alvin says:

    同是山东人同是在美国做金融的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也太佩服你的博学文笔和毅力了。
    盼望尽快出续集

    另外 能不能开个公众号,读者订阅和阅读都方便,也利于推广。

    谢谢

  6. Garfield says:

    This dust was once the man,
    Gentle, plain, just and resolute, under whose cautious hand,
    Against the foulest crime in history known in land or age,
    Was saved the Union of these States.

    突然想到这个

  7. Cathy says:

    这一章看得我心情紧张沉痛 …… 毕蓝老师也写得太吸引人了…… 林肯最后还是抓住机会和妻子温存了一瞬间,哪怕就是那握着手的几秒钟,多么美妙珍贵的时刻啊 ……

    请问老师,林肯有个犹太人的名字,但他应该不是犹太人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