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118)- 四九年

从1846年5月到1848年2月的美墨战争画出了现代美国的版图,也定义了“昭昭天命”的年代。詹姆斯·K·波尔克总统毫无疑问是这个年代的代言人,“扩张”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面孔。但他做的远不止这些。还记得他为自己的四年定的四个目标吗?一,获得俄勒冈;二,购买加利福尼亚;三,降低关税;四,建立独立国库。前两个是对外的,后两个是对内的。前两个已经讲过了,这后两个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两个,因为“内斗”永远比“外战”更残酷。

 

降低关税是连安德鲁·杰克逊都没赢得的战争,独立国库是自马丁·范布伦起就屡遭挫折的目标。最大的拦路虎当然是“辉格党”。如以前的故事中所讲,“辉格党”代表的北方需要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同时,他们也一直努力着重建中央银行,这是他们反对独立国库的原因。1844年的大选为“民主党”赢得了白宫和国会,也让波尔克高效的统治成为可能。他凭着“民主党”的优势和自己的执着完成了前三任总统都没完成的任务。1846年7月,众议院在激烈的辩论和无数个妥协之后通过了“1846年税法”。参议院的争夺更惊险,打成平手,最后由副总统乔治·达拉斯(George Dallas)一票决胜负,终于过关。1846年的低关税一直维持到1857年。就在搞定关税法案的第二天,参议院批准了众议院通过的“1846年独立国库法案”。8月6日,波尔克在法案上签了字。独立国库不是中央银行,但它至少保护了联邦财政收入的安全,终结了杰克逊的“宠物银行”造成的乱象。在1913年的“美联储”成立之前,独立国库和它背后的财政部是美国金融体系唯一而脆弱的守护者,见证着“自由银行”体系带来的狂欢和灾难。

 

波尔克四年办了四件大事,堪称史上最高效的总统。但这高效不是免费的,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体力,也付出了健康和生命。波尔克本来身体就不好,大病不断,小病连连,但真正要命的是他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说他分不清轻重也好,说他不懂放权也好,反正他觉得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够用,当了四年总统从来没回过田纳西的家,休假不超过一个月,真是世界级的“劳模”。古往今来能跟他比“作死”的恐怕只有那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白宫险些成了波尔克的“五丈原”。

 

当1848年的大选来临时,虽然波尔克早就有“只任一届”的承诺,但“民主党”内还是有不少请他再次出马的呼声,因为只有他能维护“民主党”的团结。波尔克坚守诺言,拒绝参选,这个决定给“民主党”带来的破坏效果立竿见影。“辉格党”推美墨战争的名将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将军为候选人。“民主党”推范布伦的死对头刘易斯·卡斯(Lewis Cass)。范布伦本想再选一次的,但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他一气之下退出“民主党”,加入“自由土地党”(Free Soil Party),以废除奴隶制为目标。范布伦的“出走”分走了“民主党”的一大片票仓。尽管泰勒既不是坚定的“辉格党”人也不是出色的政客,但他和他的副总统候选人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还是赢得了大选,泰勒成为第十二任总统。“自由土地党”在北方的成绩不俗,但在南方惨败,范布伦在弗吉尼亚只得了9票。“自由土地党”人说:其中有诈!怎么可能只有9票?弗吉尼亚人说:肯定有诈!我们正在找那个投了九次票的混蛋!

 

1849年3月5日夜,在观礼了新总统的就职仪式后,波尔克和萨拉登上波多马克河畔的船离开华盛顿。好像是为了弥补欠缺似的,他们决定一路南下,从“大南方”兜个圈绕回田纳西,既放松身心,又旅游观光。他们一路走过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然后向北经密西西比和肯塔基回到田纳西。4月24日,他们来到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的新家“波尔克居所”(Polk Place)。但是,波尔克病倒了。1849年6月15日,波尔克去世,终年五十三岁。此时,他卸任总统仅仅三个月零十天。他可能是史上唯一把自己活活累死的总统。

 

波尔克最后的话是:“萨拉,我爱你,永远爱你。”在此后的四十二年里,萨拉珍藏着伴随他们二十五年婚姻的这份爱,守护着“波尔克居所”。她是波尔克短暂又辉煌的生命中最值得炫耀的珍宝。有人说,在光彩照人的多莉·麦迪逊和胆识过人的伊迪丝·威尔逊(Edith Wilson)之间的这一百年里,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萨拉·波尔克是最出色的第一夫人。1862年,“内战”正酣。唐·布尔(Don Buell)将军率第一支北方军队占领纳什维尔(田纳西属于南方)。当地居民逃的逃躲的躲,一些社会名流组织了个委员会去跟这帮“侵略者”交涉。他们问萨拉:“我们怎么跟他说你的情况?”萨拉说:“告诉他,我在家。”几天后,布尔将军恭恭敬敬地拜访了萨拉,折服于她的从容、优雅、和不可侵犯的尊严。1891年8月14日,还有三个星期就过八十八岁生日的萨拉去世。她是寡居时间最长的第一夫人。

 

波尔克走了,但他留给美国的那个最深的印记,加利福尼亚,却“引爆”了全世界。火苗早在他卸任之前就点燃了。1848年12月7日,在波尔克向国会递交了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两天之后,战争部长来到白宫,给总统看了一块从加利福尼亚的“萨特农场”(Sutter’s Mill)送来的矿产样品。对,那是黄金。此时,国会中的“辉格党”人,还有当选总统泰勒,正在那说加利福尼亚太远,荒无人烟,不适合加入联邦,要不干脆让它变成个独立的国家得了。那块儿金子似乎没让波尔克太兴奋,他正担心失去加利福尼亚,因为国会连是否应在加利福尼亚建立政府这件事都搞不定,吵得头破血流的。然而,谁都没想到,那小小的金块儿戏剧性地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

 

事情是这样的。1848年1月24日,詹姆斯·马歇尔(James Marshall),一位在约翰·萨特(John Sutter)的农场工作的木工,干活的时候看到“美国河”(American River)浅浅的河床中有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萨特的农场位于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首府,离圣弗朗西斯科约140公里。马歇尔从河床中拾起一块发光的金属模样的东西带回去给萨特看。两人悄悄地检测了金属的成分,确定那是黄金。萨特不但没欣喜若狂,反而愁眉苦脸地要求马歇尔帮着保守秘密,他担心一旦消息泄露,大家都来拾金子,农场就开不下去了。萨特一心想着种地,马歇尔一心想着当木匠,那金色的光芒居然一点也没点亮他们的眼睛,他们只想继续安静地经营农场。

 

虽说萨特是为自己的农场保密的,他却不经意间为美国保了密,因为,虽然美军已占领了加利福尼亚(参看《美国的故事(116)- 美墨战争》),但此时的加利福尼亚还不是美国领土,它理论上仍属于墨西哥,双方的谈判正在进行。2月2日,也就是马歇尔发现黄金九天之后,美墨签署《瓜达卢佩-希得尔戈条约》,墨西哥正式放弃对加利福尼亚的主权。试想,如果这消息早点传出来,墨西哥还会那么轻易放手吗?美国还能那么便宜地买到加利福尼亚吗(每平方公里约7.5美元)?也许,一切都是命。如果当初波尔克没有以“黑马”的身份出人意料地当选总统,如果他没有火急火燎地发动战争又匆匆忙忙地结束它,加利福尼亚鹿死谁手还两说着呢,墨西哥为解决财政困难可是认真想过把加利福尼亚抵押给英国以获得贷款的。西班牙和墨西哥勘探和拥有加利福尼亚几百年都没发现金矿,到美国手里还没过夜就看见金子了,而且是那种不用挖只需“拾”的金子,谁能跟运气说理去?

 

萨特藏着掖着也没用,消息不胫而走。1848年3月,商人塞缪尔·布兰南(Samuel Brannan)在他自己办的圣弗朗西斯科的报纸上把这事儿捅破了。他连夜开了一家卖淘金用品的商店,还举着个盛着金块儿的小瓶子招摇过市,大喊着:“金子!金子!美国河里的金子!”8月16日,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纽约先驱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消息,它也是第一家报道这一消息的东海岸媒体。12月,波尔克总统亲自向国会确认了在美国河附近发现黄金的事实。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布兰南在那儿吆喝的时候大家还将信将疑,以为他神经病,但《纽约先驱报》和总统不会胡说八道的吧?金子真的可以有!

 

于是,为后世所熟知的那一幕开始了,史称“加利福尼亚淘金潮(或淘金热)”(California Gold Rush)。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加利福尼亚一夜之间成了全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虽然最初发现金子是在1848年,但消息传遍美国和全世界是在1849年。“四九年”是美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一年,代表了淘金热的最高潮,淘金者们(Gold-seekers)也被称为“四九年人”(Forty-niners)。今天,旧金山的职业橄榄球(美式足球)队就叫“四九年人队”(49ers)。

 

人们之所以等了一年才反应过来,除了通讯落后外,主要是因为去加利福尼亚的路太难走了,而且各方面风险极大。在没确定消息准确之前,谁会跑去找死呢?要知道,此时的加利福尼亚只是美国的军事占领区,只有军事总督,没有民选政府,没有领地政府。波尔克卸任前费尽心机想让国会通过立法在新占领的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地区建立美国领地(Territory),派总督,建政府,但国会扯皮扯到最后一分钟愣没扯清楚,波尔克抱憾而去。就是说,加利福尼亚基本上是无政府状态,只有美军的几个据点(驻加利福尼亚的美军不过600人),没有海关,没有衙门,没有法院,没有警察。圣弗朗西斯科这样的“大村儿”也不过八百来号人,除此之外,放眼望去,渺无人烟。没人保障你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富贵在天,听天由命吧。

 

加利福尼亚的荒凉和危险一点没妨碍淘金者的热情,金子的魅力是无穷的。“四九年人”中约55%到65%是美国人,其余的是外国人。美国人去加利福尼亚有三条路。一,海路。从纽约或东海岸的港口上船,一路南下,绕过南美州最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然后一路北上,抵达圣弗朗西斯科。好处是比较安全,不必艰苦跋涉。坏处是慢,这一趟至少半年,而且船上可能爆发各种传染病,比如伤寒、霍乱等等。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谁坐半年船不会发疯?二,水陆混合。先从东海岸坐船南下到巴拿马东岸,然后从陆上穿过巴拿马地峡(Isthmus of Panama)到西岸,最后从巴拿马西岸再坐船北上到圣弗朗西斯科。巴拿马地峡是北美洲与南美洲连接的最狭窄的一段(再细点儿就断了),也是今天巴拿马运河的所在地。这一路最近最快,但前提是你过巴拿马地峡时没被抢被杀或得上疟疾。三,陆路。这是最便宜的一路,从东海岸坐蒸汽船、火车、马车、骑马、骑驴、骑骡子、或徒步去西海岸。人们必须穿过大沙漠,翻过大雪山,饿死、渴死、病死、热死、冻死的不计其数,成群的牲口暴尸路边,掺杂在它们中间的是人的尸体。所有的交通工具到落基山脉时都不管用了,不管是“俄勒冈通道”还是“加利福尼亚通道”,旅行者必须肩扛手提翻山越岭(看过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者”吗?)。去加利福尼亚的人中大约有一半走海路(或巴拿马),一半走陆路。不同的旅程,同样的艰辛。难怪人们说:凡是能到达加利福尼亚的人都应该发财,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九死一生。

 

不管走哪一路,最重要的是带够给养,算好日子。旅行者最大的错误就是违背天时。西进旅途中最著名、最悲惨、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发生在被称为“唐纳大队”或“唐纳-瑞德大队”(Donner Reed Party)的一群移民中。他们被错误的信息拖累,以至于寒冬腊月受困于内华达(Nevada)的大雪山中。两个多月后,当救援人员找到他们时,87人中只有48人幸存,幸存者是靠吃死去同伴的尸体挺过来的。

 

无论什么样的惨剧都无法阻挡人们奔向“金山”(Mountains of Gold)。做着发财梦、发着黄金烧的岂止美国人,全世界都疯了。欧洲和亚洲的报纸上全是关于加利福尼亚金矿的事,说只要弯下腰就能捡到金块儿,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于是,农民离开土地,工人离开工厂,船员离开大海,老师离开学生,医生离开病人,所有的职业似乎都消失了,世上只剩下一种工作:淘金。连“美国梦”都变成了“加利福尼亚梦”。一位历史学家说:“旧式‘美国梦’……是清教徒的梦,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人理查德’的梦,是通过努力工作一点点一年年积累财富的梦。新的‘美国梦’是一夜暴富的梦……这金色的梦在萨特农场之后成了美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848年,圣弗朗西斯科只有812个居民,两年后变成两万五千人,到1870年变成十五万人。1848年,全年只有400个移民来加利福尼亚寻找土地;1849年,八万人来此寻找黄金。到1855年,至少已有三十万人来到加利福尼亚,除美国外,他们还来自夏威夷、太平洋岛屿、墨西哥、秘鲁、智利、法国、德意志、意大利、英国、爱尔兰,等等,几乎每个主要国家都有“代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中国人。最早的中国移民在1815年左右来到新大陆,但人数很少。到1848年,在美国一共有325个中国人。1849年来了323个,1850年又来了450人。1852年,这个数暴增,两万中国人通过圣弗朗西斯科的海关进入美国,有时一天就有两千人。此后,中国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年年增加,1880年一年就来了三十万人。当然,中国人不是光来淘金的,他们还来修铁路,那是后话。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移民一样,最初来淘金时没想长住,打算发了财就回家。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外国淘金者留在了新大陆,成为美国人,为美利坚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然而,他们也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受尽歧视和屈辱。我们在后面的故事中还要讲。

 

1849年到1855年间由“淘金潮”引起的移民潮是源自金色的诱惑,也源自现实的苦难。巧得很,这几年全人类都不太平。1848年堪称“革命年”,爆发了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Revolutions of 1848)。革命的主题是争取民主和自由、反抗剥削和压迫。革命浪潮波及意大利、法国、德意志、丹麦、奥地利、乌克兰、匈牙利、瑞典、瑞士、波兰、罗马尼亚、比利时、爱尔兰等等,受影响的还有英国、俄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总之,整个欧洲就没个清净地方。像以往一样,1848年的革命除了表达现实的诉求,也表达了“主义”的理想。其中最“惹眼”的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或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除了欧洲的革命,在1845年到1849年间还爆发了“爱尔兰大饥荒”或“爱尔兰土豆饥荒”(Irish Potato Famine)。由一种霉菌引起的马铃薯(土豆)腐烂造成连续五年的减产,毁了爱尔兰人的餐桌,也毁了他们的家庭,一百多万爱尔兰人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东方的中国情况也好不到哪去。1850年底到1851年初,“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一闹就是十四年。这期间,约两千万到三千万人(有的统计更多)死于战乱、饥荒、疾病。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移民大潮。一边是天灾人祸的旧世界,一边是金光灿灿的新大陆,你难道不会去寻找黄金,寻找幸福吗?跟家乡的苦难比起来,旅途的艰辛和风险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九年人”基本上都是男人。1849年,从海上来到圣弗朗西斯科的有四万人,其中只有700个女人。从陆上来的美国移民女人多一些,因为美国人一般都拖家带口。但淘金的艰苦和路途的遥远也让很多美国人把家眷留在家乡。所以,圣弗朗西斯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时候,一个女人的出现竟会让几英里外的男人跑来围观。有一位叫路易莎·克莱普(Louisa Clappe)的女士,她跟着医生老公来到加利福尼亚。还没等她缓过神儿来,一个淘金者就抱着一瓶香槟冲进来说:“我两年没见过女人啦!”然后,一帮子单身汉围在她身边,举杯为她祝酒。圣弗朗西斯科得了个外号叫“单身汉之城”(City of Bachelors)。也正因“狼多肉少”,同性恋成了一种特有的现象和文化,赌博、嫖娼也大行其道,单身狗们总要有地儿发泄嘛。

 

“淘金潮”从1848年持续到1855年左右,发现金矿的地区主要是在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圣弗朗西斯科附近,后来在今内华达州(Nevada)和科罗拉多州(Colorado)境内也发现了金矿(内华达和科罗拉多当时都属于加利福尼亚)。开始时,确实像马歇尔和萨特看到的那样,美国河和附近的河中就有金粒、金片、或金块儿,大家用的最普通的工具是像平底锅一样的“筛子”,把泥沙筛掉剩下的就是金子,淘金就像淘米一样。随着“四九年人”从世界各地赶来,浅水中的金子被淘光了,人们就到更远的山和更深的河中寻找,工具也渐渐地变成了挖掘机、挖泥机,开采技术越来越先进。这意味着,穷人越来越难以一己之力淘金,大银行、大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只有它们置得起大型设备。最后,大部分金子去了资本的来源地纽约市,一小部分由外国淘金者运回本国。据估计,在“淘金热”最初的五年中,约一千二百万盎司(370吨)的黄金被采集。“热度”过去之后,金矿的开采继续着。1880年代,随着技术的提高,又出产了一千一百万盎司(340吨)、按2010年的货币价值约150亿美元的黄金。1890年代,又有约两千万盎司(620吨)被开采出来。从“淘金潮”到现在,加利福尼亚大约出产了一亿两千万盎司(3700吨)的黄金。今天,美国最大的金矿已不在加利福尼亚州,而是在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

 

那么,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来了:淘金者们发财了吗?答案是:只有极少数幸运者发财了,其余的只是做了一场梦。来得早的“四九年人”确实容易发财,有时一天能找到价值几千美元的金子,就算运气平平的,每天的收入也是东海岸普通工人每日工资的十到十五倍左右,在金产地干六个月抵得上在家乡工作六年。但是,当人越来越多而金子越来越少时,希望也就越来越小了。大部分人淘到的金子只够糊口或支付回家的旅费,也有很多人的淘金收入确实比在家乡时高,但高得有限,远不到“一夜暴富”的程度。最早发现黄金的萨特农场的主人约翰·萨特和木工詹姆斯·马歇尔不但没发财,还搞得狼狈不堪。正如萨特预料的那样,有了金子,谁还在农场干活?他的工人一转眼就跑光了。疯狂涌入的淘金者践踏了农田,还把牲口一抢而空。反正加利福尼亚又没有政府,哪块地属于谁根本说不清。马歇尔也被淘金者们赶跑,他后来好几次创业都不成功,穷困潦倒而死。他死后,加利福尼亚人忽然觉得应该好好纪念一下这位第一个发现金子的人,给他立了碑。碑的顶部是马歇尔的雕像,他的手指向他当年发现金子的地方。

 

但是,淘金者没发财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没发财,更不意味着大家白忙活了。真正发财的是卖淘金工具和日用品的店家。我们前面提过的商人塞缪尔·布兰南就是最大的赢家之一。当他在圣弗朗西斯科的大街上吆喝“金子”的时候,他自己才不想千辛万苦地去淘金呢。别人沉睡未醒时,他买光了所有的淘金工具;别人急急忙忙去淘金时,他把这些工具以几十倍的价钱卖出,外加其它日用品。他才是“一夜暴富”的典型。这位摩门教徒是“淘金潮”中的第一个百万富翁,他那著名的“金子!金子!金子!”的呼声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潮。“淘金”之前,加利福尼亚可以说是“不毛之地”,没人,也没庄稼。1849年一年就来了八九万人,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住什么?这哪一点哪一滴不是财富?真正的“慧眼”看到的不是山里的金子,而是淘金者口袋里的金子。在纽约卖2.5美元的靴子在加利福尼亚卖20美元,在纽约卖75美分的鞋在加利福尼亚卖8美元。各种食品、衣服、日用品、工具、车辆、房屋的奇缺带来的是无限的商机。很多来到圣弗朗西斯科的船干脆不走了,被改造成仓库、商店、旅馆、酒馆、监狱等等,道路、桥梁、住房、医院、学校、教堂、社区应运而生。圣弗朗西斯科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从小村镇蜕变成崭新的大都市,加利福尼亚也在短短的两年里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州的条件。每天都有更多的移民从美国和世界各地涌入,人们总算明白了,加利福尼亚的富有不在于黄金,而在于机会。

 

如上文所述,金矿刚被发现的1848年,加利福尼亚没有政府。这意味着金子是“免费”的,你发现的就是你的,没人收你的税和费。这也意味着没人保护你的安全和利益,被杀、被偷、被抢你全担着。随着“淘金潮”的持续升温,国会见钱眼开,那些以“管不过来”为理由主张加利福尼亚独立的声音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迫不及待地把它并入美国的愿望。1849年6月,加利福尼亚的军事总督本尼特·莱利(Bennett Riley)将军发表宣言,号召加利福尼亚人民召开制宪会议,制定自己的宪法,选出自己的官员和代表,为加入联邦做准备(所有加入联邦的独立州都必须有自己的宪法)。其实,不用他说,加利福尼亚人早就受够了“无政府”带来的酸甜苦辣,他们已经在行动了。这要归功于美国移民的民主与法治的传统,他们是“带着法律走”的民族。由于旅途凶险,单人独骑去西部等于找死,移民们都是成群结队地行动。他们赶着自家的马车先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St. Louis)或独立城(Independence)集结,根据不同的目的地组成不同的马车队,有的去俄勒冈,有的去加利福尼亚,有的去圣达菲。马车队里有亲朋好友,但更多的是陌生人。女人和孩子坐车,男人骑马或步行,还要赶着牲口,载着家禽家畜。每个马车队都是个小社会,少则几十人,多至一两千人。人们选出队长,组织法庭和执法力量,遇事开会讨论,投票表决下一步的行动。到达目的地之后,马车队就变成了一个社区,又变成一个村、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州。可见,宪法、法律、民主、秩序这些事儿对早已习惯了“自治”的美国人来说驾轻就熟,根本不需要权威的指导,他们超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加利福尼亚迅速又顺利地加入联邦的重要原因。1850年,加利福尼亚完成了制宪。9月,美国国会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之后终于同意加利福尼亚以“自由州”的身份加入联邦(参看下一个故事)。她是美国的第31个州。

 

“淘金潮”对加利福尼亚和美国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州的别号就叫“金州”或“金色之州”(Golden State),华人把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这是相对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而言的,墨尔本是“新金山”)。加利福尼亚的州徽上写着座右铭“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它”(I have found it),这句话是马歇尔在第一次捡起金子时说的。还有“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49号路(CA State Route 49),以及许许多多带着浓厚淘金色彩的地名,让你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金色的光芒。“淘金潮”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世界各国遭受战乱、动荡、和灾难的时候,美国人享受着长达十年没被经济危机打扰的繁荣,也带动了南美国家的粮食生产。为西进而修的铁路、公路、运河让整个国家开始了高速运转,黄金的大量开采和流通把白银挤出了货币领域,美元从金银本位变成了金本位。从“淘金潮”到1891年,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产金国的地位。今天,美国仍然是黄金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黄金拥有量更是一骑绝尘,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实,“淘金”只是加利福尼亚“开挂人生”的起始,上帝在赐予她丰富矿藏的同时也赐予了她宽广的胸怀。融合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加利福尼亚用令人目不暇接的创造力“点化”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淘金”之后是农业革命,石油开采,电影工业(好莱坞),飞机制造,硅谷,互联网,她的每一个脚步都引领人类走进全新的境界。加利福尼亚成了新事物、新梦想的象征,代表着自由、宽容、创新、和勇往直前的企业精神。

 

当然,有得意的就有倒霉的。第一个倒霉的是自然环境。像所有的矿产一样,金矿的大量开采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时,为了捞到更深的河床上的金子,人们经常把一段河拦起来,把水放干以便挖掘,这不就是“涸泽而渔”吗?第二个倒霉的是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印第安人。淘金活动侵占了他们的资源,也侵犯了他们的领地。移民们根本不在意印第安人的合法权益,他们一路西来,对沿途的动物、植物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环境,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当初,杰克逊签署法案强制印第安人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时曾许诺,再也不打扰他们,他们永远安全了。现在,移民蜂拥而至,所有的承诺再次变成谎言。到1900年,80%原来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消失了。第三个倒霉的是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开始时,美国人对外国人来淘金不怎么反感。加利福尼亚人少又没有政府,那些容易得到的地表层的金子数量不小,大家没觉得压力。但是,随着金子越采越少,越来越难采,“本土主义者”开始嚷嚷“美国的黄金属于美国人”。他们袭击外国人的住所,任意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加州政府成立后,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基本上被排斥出淘金领域,他们只能到城市中(多数去了旧金山)从事服务行业。州政府还出台法律,对外国淘金者和劳动者课重税。中国人受的歧视最严重。他们那身打扮和头上的辫子从一开始就受到嘲笑,再加上他们吃苦耐劳,聪明、勤俭、能干,“抢”了别人的饭碗。排华情绪日益高涨,终于导致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这个法案在1943年被有条件地废除,1965年才被真正全面地废除。我们在后面的故事中再讲。

 

金色的“四九年”过去了,1850年到来了。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也像“四九年”那样深深地刻在史书中。它将怎样平息那满城风雨?它将怎样阻止战争的脚步?一切还有挽回的余地吗?请看下一个故事:妥协。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33 Responses to 美国的故事(118)- 四九年

  1. Yun says:

    恭喜Blueberry老师的新网站开张! 热切期待更多的作品问世

  2. 李吉庚 says:

    祝贺Blueberry老师博客重新开张!期待跟踪更好作品!

  3. Frank says:

    恭喜新网站开张,感恩老师的辛勤耕耘!

  4. Jim says:

    恭喜新网站开张!谢谢通知我到这个网站。

  5. Ran says:

    刚刚买了老师的书、读完第十个故事,非常喜欢。之前一直在找讲美国历史的读物,我想我终于找到了自己非常中意的!谢谢老师的用心整理和书写,很开心知道老师还在继续更新 🙂

  6. kk says:

    你好 Blueberry

    留字 算跟帖吗?头一回
    图文并茂 图呢?

  7. 男儿一诺 says:

    blueberry,猪年吉祥如意,阖家欢乐!

  8. Quellen says:

    always support you!

  9. 思念如燕 says:

    毕蓝姐姐,终于找到你了,还以为再也看不到你——的文章了呢。
    后续的文章还会出书吗?

  10. 思念如燕 says:

    我在网上看到有个老钱写的美国往事,写的也挺好,不过国内只能看到寥寥几篇,您看过吗?不知怎么才能找到这些文章呢……

  11. 思念如燕 says:

    开心,毕蓝姐姐回复我了,哈哈。
    您对美国19世纪的政府贪污腐败问题研究过么?马克吐温对这段历史也有过的大量嘲讽,不知真实情况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12. blueberry says:

    具体资料我要再查,但根据以前看过的,其实所有的腐败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外都是如此。当时内战刚结束,重建南方,大修铁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等。很多根本不是做那个行业的人都通过贿赂取得合同,格兰特总统的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没办法,谁让经济发展太快,法制跟不上,灵魂也跟不上呢?

    • 思念如燕 says:

      期待您的后续作品!
      看您的文章真是一种人生享受呢,今天看到了昆西亚当斯总统为阿米斯塔德黑人辩护的最后一段,忍不住热泪盈眶,是啊,上帝的法律高于人间的法律;
      看到第二个华盛顿——山姆休斯顿对第一任妻子的承诺和对杰克逊总统的信守承诺以及跟华盛顿一模一样的道德风范,忍不住感慨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信仰背景才能培育这样个人品德呢?
      让人忍不住遐想是否真的“天佑美国”呢。

      • blueberry says:

        谢谢!
        约翰·昆西·亚当斯和山姆·休斯顿都是启蒙思想和绅士教育的产物,虽然他们看上去如此不同。还有,华盛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人确实很幸运。
        谢谢你的支持:) 我会继续写。其乐无穷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